终于弄明白了, 哪吒为啥没人去领奖了 不是因为饺子导演成功之后飘了,而是因为

王匡说人啊 2025-11-16 16:25:42

终于弄明白了, 哪吒为啥没人去领奖了 不是因为饺子导演成功之后飘了,而是因为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华表奖给他无限肯定的“特殊贡献奖”,让他一下超越娱乐圈之名,成为真正给中国影史做出贡献的电影导演,他都没去领奖,反而借他人之口宣布要闭关进行下一部的创作。 说明他对奖项和名利,看得比作品要轻的多,什么事,都不能让他从作品中抽离出来! 这份对创作的执着,从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刻在他骨子里的本能。 熟悉饺子的人都知道,他从弃医从艺那天起,就把“死磕作品”当成了唯一信条。早年没资源没资金,他靠着母亲的退休金蜗居在出租屋,一个人包揽编剧、导演、动画、配音所有活儿,花3年时间打磨出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 最终这部零成本短片横扫国内外30多个奖项,让他在国漫圈站稳脚跟。 到了《哪吒1》,他更是把“打磨”二字做到了极致,剧本改了66稿,光哪吒的形象设计就推翻了100多个版本,1400个特效镜头磨了整整5年。 这种较真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作品的敬畏。在他看来,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角色的微表情,都得经得起观众的反复推敲。 《哪吒2》的爆火更是印证了他的坚持,154.46亿中国影史第一票房、全球票房前五、3.24亿观众走进影院,这些数据不是靠营销堆出来的,是一帧一帧磨出来的硬实力。 到了《哪吒3》,他的打磨更是变本加厉,拒绝所有外界干扰,就为了让团队远离浮躁,专心攻克技术难关。 这种对极致的追求,让他连派代表去金鸡奖领奖的时间都觉得浪费。毕竟多花一分钟在颁奖礼上,就少一分钟打磨《哪吒3》的镜头。 有人说“再忙也该走个过场”,可饺子的逻辑很简单:对作品的尊重,就是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给它,这才是真正的创作态度。 金鸡奖的“最佳美术片”,对别人来说可能是荣誉,但对饺子团队而言,这只是他们打磨作品过程中顺带达成的结果。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哪吒3》能不能超越前作,能不能给观众带来更震撼的体验,能不能让国漫的封神宇宙更扎实。 所以当颁奖礼和创作冲突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毕竟,红毯上的聚光灯再亮,也不如作品上映后观众的掌声响亮;颁奖台上的小金人再珍贵,也不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口碑有分量。 说到底,饺子的“不领奖”,不是傲慢,而是对创作的极致坚守;他的“不露面”,不是淡泊名利,而是把所有热情都倾注在了作品里。 在这个人人都想走捷径的时代,他偏偏选择了最难的路,用五年磨一剑的坚持,诠释了什么是“匠心”。 金鸡奖的领奖台空着,但饺子的创作舞台却无比广阔;那些纠结于领不领奖的争议终将过去,但《哪吒》系列留下的文化价值和行业影响,会一直被记住。 期待几年后《哪吒3》的王者归来,更希望内娱能多些像饺子这样的“偏执狂”。 只有当创作者把作品看得比一切都重,行业才能真正产出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国漫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王匡说人啊

王匡说人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