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文写道:“与20世纪和平崛起的美国相比,作为潜在的全球性大国

史鉴奇谈 2025-11-16 15:11:30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发文写道:“与20世纪和平崛起的美国相比,作为潜在的全球性大国,中国显然缺乏支撑自给自足型崛起的地理与资源条件。能源、粮食、关键矿产等战略物资的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旦外部通道受阻,国家经济安全与军工体系都将承受巨大压力。”   美国当年崛起,那真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本土资源丰富得离谱:密西西比河流域的黑土地,能养活全国人口;五大湖区的铁矿、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还有得克萨斯州的石油,全都是现成的战略物资。   更关键的是,美国三面环海,东西海岸全是天然良港,太平洋和大西洋成了天然屏障,外部势力想打进来都难。   那时候美国人口才1亿多,耕地却占全球13%,粮食产量全球第一,根本不用看别人脸色。   资源自给自足,地缘安全有保障,美国才能专心搞工业化,靠内需拉动经济,再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卖军火赚得盆满钵满,最后稳坐世界头把交椅。   可中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咱们国土面积大,但山地、高原占了一半,真正能种地的平原就15%左右。   人均耕地只有美国的1/3,粮食产量虽然全球第一,但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自给率刚过85%,每年还得进口1亿多吨大豆、玉米这些饲料粮。   能源这块更悬:中国石油探明储量全球第13,但产量只够满足国内需求的28%,72%的石油得靠进口,天然气也得进口40%以上。   关键矿产更依赖海外——铁矿石60%以上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稀土虽然储量全球第一,但高端加工技术还得看日本和美国的脸色。   这些战略物资的进口通道,全都卡在海上: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随便哪个地方出点事儿,中国的能源和粮食供应链都得抖三抖。   外部通道的风险,这些年已经不是“假设”了。2025年就发生过好几起大事:波兰突然关闭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中欧班列直接瘫痪,这条连接亚欧的物流动脉,货值占中欧贸易总额的8%,差点说断就断;   巴拿马运河那边,中资企业参与的港口项目被重新评估,美国在背后施压,想卡住中国与拉美、北美的贸易命脉;   更狠的是,俄远东地区发生爆炸,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俄能源合作节点差点被破坏,西伯利亚2号天然气管道要是出问题,中国东北的能源供应直接受影响。   这些事儿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通过代理人操作、法律博弈,甚至战略威慑,试图卡住中国的海陆贸易咽喉。   美国现在搞“港口战略”,支持西方企业收购关键港口股份,就是想削弱中国在全球航运节点的影响力,这已经不是经济竞争,而是地缘战略博弈了。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也不是完全被动。这些年咱们在资源安全上没少下功夫:石油进口渠道从40多个国家分散采购,沙特、俄罗斯、安哥拉都是大头,避免被单个国家卡脖子;   天然气进口搞了“海陆并进”,俄罗斯的管道气、澳大利亚的液化气、中亚的陆上气,三条腿走路;铁矿石这块,虽然澳大利亚占60%,但巴西、南非、印度也在增加供应,还大力推动废钢回收和国产铁矿开发。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一带一路”上投了大量基建,中欧班列、瓜达尔港、中老铁路这些项目,都是为了打通陆上通道,减少对海运的依赖。   2024年中国的GDP规模达到130万亿人民币,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发电量也是全球第一,这些硬实力,让中国在资源依赖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但光靠这些还不够。美国当年崛起,靠的是资源自给+地缘安全+技术领先,中国现在得走一条不一样的路:既要保障资源安全,又得推动产业升级,还得在国际规则里争取话语权。   比如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风电、电动车都全球领先,2025年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以上,电动车销量占全球60%,这些产业能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再比如数字经济,中国5G基站占全球60%以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全球最多,这些技术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对进口物资的消耗。   更关键的是,中国得在国际上构建“朋友圈”——东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欧投资协定虽然被欧洲卡了,但中欧班列的货运量还在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实施,让中国与日韩、东盟的经济联系更紧密。这些合作,能分散风险,避免被美国“围堵”。   说到底,中国的和平崛起,不可能完全复制美国的路径。资源依赖是现实,但通过多元化采购、产业升级、国际合作,中国能把风险降到最低。美国当年靠“孤立主义”和资源自给崛起,中国现在得靠“开放合作”和“技术突破”突围。   这条路肯定难,但中国已经用40多年的发展证明:只要方向对,再大的挑战也能扛过去。毕竟,尊严从来都是靠实力和大义挣来的,中国现在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把资源转化为竞争力的能力——这条路,咱们正在走,而且走得不算慢。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