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舰队第12艘!052D继续爆兵,军港塞满新型驱逐舰? 据最新消息,大连造船厂

史鉴奇谈 2025-11-16 12:11:31

北海舰队第12艘!052D继续爆兵,军港塞满新型驱逐舰? 据最新消息,大连造船厂的最新1艘052D型导弹驱逐舰刷号,舷号128,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持续爆兵,海军的各大军港塞满了新型驱逐舰?   要说这波“下饺子”的盛况,得先从大连造船厂的产能说起。前几年这家老牌船厂可没这么风光,毕竟同时扛着辽宁舰和山东舰两艘航母的建造任务,从2005年到2018年这十三年里,船坞里基本被航母占得满满当当。   直到山东舰交付海军后,大连厂才腾出手来专攻驱逐舰,结果一发力就搞出了“一坞五舰”的壮举——去年五艘052DL型驱逐舰同坞建造的照片刷爆军迷圈,焊花飞溅的甲板上,起重机吊装的相控阵雷达组件密密麻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搭积木。   这种产能有多夸张?对比下美国就知道了,人家造伯克级驱逐舰得花五年时间造三艘,咱们大连厂现在可是同时舾装五艘052D外加两艘055万吨大驱,这效率直接让全球造船业集体沉默。   不过光有数量还不够,质量也得跟上。最新批次的052D可不是简单复制粘贴,舰体比早期型号拉长了4米,直升机甲板能起降10吨级的直-20F反潜直升机,再也不用像老款那样凑合用卡-28这种“短腿”直升机。   桅杆顶部的圆球雷达被368型X波段双面相控阵雷达取代,用了氮化镓材料后探测距离直接翻倍,就算碰上暴雨浓雾,也能在400公里外揪出隐身目标。   最狠的还是垂发系统的升级,HT-1通用垂发装置经过改造后能塞进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种末端速度超10马赫的“航母杀手”射程突破1000公里,配合“一坑四弹”技术,单舰就能织出一张覆盖半个南海的火力网。   这些新舰入列后,北海舰队的实力直接来了个质的飞跃。   就拿驱逐舰第10支队来说,原本只有几艘老旧的051型驱逐舰撑场面,现在倒好,8艘7000吨级的052D型驱逐舰往码头一摆,再加上5艘4000吨级的054A型护卫舰,光是垂直发射单元就有672个,比某些国家的海军全部舰艇加起来都多。   更关键的是这些新舰的作战能力,130毫米主炮能打50公里外的沿岸目标,1130近防炮每分钟能喷出1.1万发炮弹,连反潜导弹都能垂直发射,这种全域作战能力让北海舰队从“近海防御”直接跃升到“远洋护航”。   去年126菏泽舰试航时还闹出个小插曲——海军工程大学的学员上舰实习,结果有人走错舱门在闭环区里迷了路,被教官调侃“新舰艇迷宫”,这侧面说明新装备对部队的影响有多深。   从战略层面看,北海舰队这波扩编可不是简单的“堆数量”。翻开地图就能发现,北海舰队的防区正对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这里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的火药桶。   最近几年美国拉着日韩搞“印太战略”,光是2024年就有三个航母战斗群在东海晃悠,这时候北海舰队装备的鹰击-21高超音速导弹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种连美国海军都承认“无法拦截”的武器,直接把第一岛链内的美军基地纳入打击范围。   更别说052D搭载的346B型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到600公里,能同时跟踪200个目标,就算面对F-35这种隐身战机也能提前发现,这种能力让北海舰队成了守护京津冀的“海上长城”。   不过最让军迷兴奋的,还是这波造舰潮背后的技术跨越。从2014年首舰昆明舰服役到现在,052D系列已经列装31艘,平均每年下水3.4艘,这种速度让美国花了28年才造出35艘伯克级驱逐舰的记录显得黯淡无光。   更厉害的是,咱们的造舰成本还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单艘052D造价约30亿人民币,只有伯克级的一半,但作战效能却能达到对方的80%。   这种“性价比”优势让中国海军在短短十年间就走完了美国三十年的扩军路,现在东海舰队的8艘052D在台海战备巡航时,鹰击-18反舰导弹能覆盖400公里海域,130毫米主炮能精确打击50公里内目标,这种“高低搭配”的战术让对手根本喘不过气。   站在船厂码头望着128舰的灰色舰体,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还在为航母建造焦头烂额。如今大连造船厂的空坞位已经预留给了新一代驱逐舰,据说代号“九千岁”的052E型正在图纸上慢慢成型。   这款8500吨级的战舰将采用全电推进技术,航行噪音比伯克级低15分贝,反潜战力直接跃升一个台阶。   更夸张的是它的武器配置——80单元垂发深度达9米,能兼容鹰击-21导弹和海红旗-9B防空弹,一体化封闭桅杆里塞着346B型氮化镓雷达,探测距离突破500公里。   等到2026年首舰开工,到2030年中国海军将形成“055领航+052E突击+054B护航”的三级远洋舰队,到时候盾舰总数突破50艘,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对手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从126舰到128舰,从大连船坞到远洋深蓝,中国海军的这波“爆兵”潮背后,是工业实力的厚积薄发,更是战略眼光的精准布局。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