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中方出手了!德国联邦议院于2025年11月13日通过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法律,赋予内政部全面权力,可基于网络安全风险,禁止中国技术供应商参与德国关键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全球关注,看似针对性的政策调整,背后其实藏着多重深层逻辑,并非一时兴起的决策。 回溯近期动态,这项法律早有铺垫。11月8日路透社就曾披露,德国联合政府已计划重新审视对华“安全相关”贸易政策,涵盖能源、原材料进口及关键基础设施投资等领域,还将成立专家委员会提交报告。 而欧盟在8月1日刚强制实施EN18031网络安全标准,对联网设备的密码设置、漏洞修复等提出严格要求,德国此次立法实则是对欧盟政策的进一步细化与加码。 核心原因我认为离不开三重考量:一是德国汽车工业等支柱产业对稀土的依赖,中国相关出口调控让其产生供应链焦虑;二是美欧在科技领域的协同施压,德国此前已多次讨论限制中国技术企业,此次立法将倾向落地为实;三是默茨政府近期转向贸易保护主义,10月就曾呼吁欧洲采取保护措施应对竞争,“安全牌”成为其产业政策的重要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单向限制,而是全球科技与贸易博弈的缩影。此前中国已收紧对欧洲电信设备的安全审查,相关企业在华市场份额从2020年的12%降至去年的4%,形成隐性制衡。 德国的禁令看似维护自身安全,实则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其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或将面临成本上升、工期延误的问题,而中德此前在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基础,也可能因此受影响。 本质上,这场博弈的核心是技术主导权与供应链安全的争夺。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的当下,动辄以“安全”为名设限,违背了开放合作的潮流。 德国的选择究竟是保护自身利益,还是陷入“自伤式保护”的困境,后续中德贸易关系的走向,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跟进态度,将成为关键观察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