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货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多次发表涉台不当言论,访华被拒,竟然邀请蔡英文,沈伯洋去

史鉴奇谈 2025-11-16 10:11:30

这货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多次发表涉台不当言论,访华被拒,竟然邀请蔡英文,沈伯洋去柏林发表台独演讲。中国政府应该彻底断供德国稀土,对其进行制裁。   中国政府采取拒绝其访华申请的做法已经算是相当克制了。这种赤裸裸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确实让人不得不思考是否需要采取更坚决的反制措施。特别是考虑到德国在高端制造业对稀土资源的依赖程度,断供稀土或许能让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知道中国掌握着全球稀土市场近90%的供应量,特别是重稀土元素更是几乎被中国垄断。德国汽车工业、机械制造和可再生能源产业都离不开这些关键原材料。从风力发电机里的钕铁硼永磁体到精密仪器中的铕元素,从电动汽车电机到军工产品,哪样都缺不了稀土。   回想2010年钓鱼岛事件时期,中国对日实施稀土临时管制,直接导致日本高科技产业陷入原料危机。当时日本企业不得不全球高价搜购稀土,生产成本暴涨三成以上,许多生产线被迫停工。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在关键战略资源领域,中国完全具备有效反制的能力。   德国经济目前正处在艰难转型期,既要应对能源价格高涨的困境,又要维持其在高端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若此时失去稳定的稀土供应,其引以为傲的“工业4.0”战略可能面临严重挑战。宝马、大众等汽车巨头的电动车转型计划恐怕要大幅推迟,西门子的风力发电设备产能也将受到制约。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稀土加工技术方面已经建立起全产业链优势。从矿石精选到分离提纯,从材料研发到终端应用,中国企业掌握着核心专利。即便德国想要寻找替代供应源,短期内也难以突破技术壁垒。澳大利亚虽然也有稀土矿,但缺乏完整的加工体系;美国芒廷帕斯矿的产量有限,根本满足不了欧洲工业的庞大需求。   观察近期中德贸易数据更能说明问题。去年德国对华汽车出口占总出口额的28%,机械设备对华依赖度也达到19%。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本应促使德方更加慎重处理对华关系。然而瓦德富尔外长却似乎忽略了这些经济现实,执意要在敏感议题上挑战中方底线。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德国政府此举可能是在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但考虑到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利益,这种选边站队的做法显然不够明智。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销量占其全球总量的四成,巴斯夫在湛江投资百亿欧元的新基地刚刚投产。这些德企巨头恐怕也不愿看到双边关系持续恶化。   中国政府始终秉持相互尊重的原则发展对德关系。在默克尔执政的十六年间,中德关系之所以能保持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种相互理解和尊重。现在德国政府若一味追随某些国家的反华议程,最终损害的将是德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实际上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管理政策一直保持着负责任态度。即便在国际市场供需紧张时期,也始终保障着全球产业链的稳定运行。但这种负责任的态度不应被误解为软弱可欺。若某些势力执意要破坏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中方必然会有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看看德国目前的工业现状,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维持在22%的高位。这个以精密制造立国的经济体,每年需要进口约四千吨稀土氧化物。其中来自中国的供应占比高达78%,特别是用于永磁电机的高性能钕铁硼材料,几乎全部依赖中国进口。   倘若中方真的实施稀土断供,最先受到冲击的将是德国的汽车产业集群。斯图加特的汽车工厂可能面临停产风险,慕尼黑的工程研发中心也将陷入材料短缺的困境。这些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恐怕不是几句政治口号所能弥补的。   在国际关系实践中,任何国家都需要在道义原则与现实利益间寻求平衡。德国政府若继续在台湾问题上误判形势,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届时不仅双边经贸关系受损,欧洲战略自主的构想也可能沦为泡影。   中国始终保持着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诚意,但这份诚意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让步。希望德方能够认清形势,回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正确轨道上来。   历史经验表明,国与国交往最重要的是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特别是对于德国这样有过历史教训的国家,更应该理解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中方采取的任何反制措施都将是合理、适度的,旨在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本应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始终愿意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与各国开展合作。但倘若有人执意要损害中国核心利益,我们也必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回应。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