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天衍-287超导量子计算机,应用与生态层面——直接对接全球用户 天衍-287超导量子计算机不仅刷新了性能纪录,更把“优越性”装进了一台全国产、可量产、可商用的机箱里,宣告中国量子计算正式迈入“实用化交付”阶段。 “天衍-287”超导量子计算机的建成,集中释放了四条关键信号: 1. 性能层面——正式拿到“量子计算优越性”入场券 系统搭载“祖冲之三号”同款芯片(105数据比特+182耦合比特),在特定问题上比目前最快超算快4.5亿倍,相当于把过去需要跑数月的任务压缩到秒级完成,验证了我国超导路线已具备国际认可的“量子霸权”能力。 2. 供应链层面——首次实现量子计算机“全国产闭环” 稀释制冷机、低温线缆、测控芯片、软件框架等核心部件全部国产,中国电信牵头组建本土供应链,意味着即便面对进一步出口管制,也能持续扩产和迭代。 3. 工程化层面——AI把“周级调试”降到“小时级” 自研AI自动校准系统替代人工调参,整机部署周期从几周缩短到数小时,解决了超导方案“建机快、调机慢”的痛点,为后续千比特级机器量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扩张的工程模板。 4. 应用与生态层面——直接对接全球用户 机器即将接入已运行两年的“天衍”量子云平台(3700万次访问、60国用户),成为我国首个对外提供“优越性算力”的公有云,标志国产量子计算从科研展示走向商业服务,下游药企、材料、金融算法团队可远程调用,生态虹吸效应开始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