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真的是一个好老师,外媒说想要申请稀土,就先把工业数据交出来,这招都是美国人

百日依山尽 2025-11-16 00:54:22

美国人真的是一个好老师,外媒说想要申请稀土,就先把工业数据交出来,这招都是美国人的常规操作,所以我们学过来了,要了解你稀土用去哪了,就要把工业数据交出来,这叫流程正义。当然如果担心泄露什么,可以不给工业数据,那就申请不了稀土。 最近想从中国买稀土的外国企业,都遇到了个新鲜事,申请出口许可时,得先提交详细的工业数据,说明这批稀土要用到哪些产品、产能多少、最终流向哪里。 外媒一看这操作就懂了,直言 “这分明是学了美国的常规手段”。毕竟中国手握全球 85% 的稀土加工产能,现在用 “流程正义” 的名义要数据,本质上就是把美方卡技术的那套逻辑,用在了自己的优势资源上。 这事得从美国的出口管制说起。之前美国搞 “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把管制范围延伸到下级供应链,甚至设了个 “0% 最低含量原则”,只要产品里有哪怕一点点美国技术的影子,出口到特定国家就得申请许可。 想拿许可?先把产品全链条的技术参数、生产流程、最终用途等数据交上来,少一样都不行。美国商务部靠着这套规则,把全球半导体企业拿捏得死死的,应用材料公司就因为这规则,今年营收预计少 6 亿美元,还得裁员 1400 人。 现在中国在稀土领域的操作,简直是这套逻辑的翻版。10 月 9 日商务部刚公布稀土技术出口管制公告,明确要求出口相关技术得提交用途说明、工艺参数等数据,没过多久,稀土原料出口也跟上了类似要求。 企业想申请稀土出口额度,不能像以前那样只报数量和金额,得附上工业数据:比如买氧化镝是做风电磁钢还是军工元器件,买氯化镧是用于催化剂还是显示屏,连下游产品的年产能、出口地区都得写清楚。 为啥非要要这些数据?核心逻辑很简单:你不说清楚稀土用在哪,我怎么判断该批多少。稀土不是普通商品,既能做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磁钢,也能用于导弹制导系统的精密元件。 之前就有案例显示,有些国家买走稀土后,转头就把相关产品用于军事领域,这显然触及了资源安全的底线。现在要工业数据,就是为了精准管控流向,避免优势资源被滥用,这跟美国要技术数据防止 “技术扩散” 的说法,几乎如出一辙。 当然中国也给了选择:怕数据泄露不想交?也行,两种办法。要么放弃申请,反正全球没几家能替代中国的稀土加工能力;要么把工厂搬到中国,只要生产线落地国内,采购稀土就不用走复杂的审批流程,随便买。 这招也很有讲究 —— 美国当年逼台积电、三星去本土建厂,就是为了把产业链攥在自己手里,现在中国用稀土当诱饵吸引企业落地,逻辑上完全对应。 美方对此的反应挺耐人寻味。之前中国一提稀土管制,美国就喊 “破坏供应链”,但这次看到要数据的操作,反而没那么激动了。毕竟这套流程美国太熟了,自己天天用 “国家安全” 的名义要数据,现在中国用 “流程正义” 回应,实在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更关键的是,美国新能源汽车和芯片产业离不开中国稀土,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电机磁钢、英特尔的芯片封装材料,都得靠中国供应,真闹僵了吃亏的是自己。 这操作背后其实是话语权的转换。以前美国靠技术优势定规则,要数据就给数据,要建厂就建厂,其他国家只能被动接受。现在中国在稀土领域有了绝对优势,自然也要用规则保护自己的利益。 就像美国用数据管控技术流向,中国用数据管控资源流向,本质上都是用优势领域的规则制定权,维护自身安全。商务部的管制公告里早就说了,无法判断用途的物项,可拒绝许可,这跟美国审批时的 “模糊否决权”,逻辑上完全一致。 现在全球稀土市场的格局已经变了。不是企业想买多少就有多少,而是中国想批多少、卖给谁,都有了明确的规则。那些骂 “搞限制” 的声音,大多来自以前习惯了 “予取予求” 的国家。可他们忘了,这套规则的发明者是美国,中国只是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保护自己的资源而已。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50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