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俄罗斯公开绝密档案,曝光了抗美援朝被掩藏42年的真相。原来抗美援朝还有这么一段久久不为人知的一段故事,上世纪90年代,一份苏联绝密档案被公开,揭开了掩盖42年的真相,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大量冷战时期的机密文件。1991年底,档案馆开始整理这些资料,其中一份涉及朝鲜战争的信函格外引人注目。1950年6月25日战争爆发时,国际舆论多将矛头指向北方政权,但这份档案显示,事情远非表面那么简单。斯大林的决策过程被详细记录,包括他与金日成的多次通信。档案公开后,历史学家们争相解读,它不仅澄清了战争起源的误读,还暴露了美苏在亚洲的战略角力。俄罗斯此举旨在透明化历史,也为学术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档案中电报往来显示,斯大林起初谨慎回避风险,后因地缘变化而转向支持。这段记录让人们重新审视那场持续3年多的冲突,理解它如何从半岛局部摩擦演变为全球性对抗。 朝鲜半岛的分裂源于二战末期的盟国安排。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美苏军队已逼近该地。美国提议由中美英苏四国联合托管,以确保平稳过渡,但两国间分歧迅速显现。苏联希望通过托管维持对北部的控制,美国则警惕其扩张。最终,华盛顿官员在地图上匆忙划出北纬38度线,作为临时军事分界。苏军接管北部,美军登陆南部,原托管计划彻底落空。1948年,北部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领导;南部建立大韩民国,李承晚任总统。双方均宣称统一全岛,三八线周边摩擦不断,小规模武装冲突频发。苏联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帮助北部巩固政权,美国则在南部扶植亲美力量。 1949年,金日成开始向苏联寻求支持,以武力实现统一。3月,他首次访莫斯科,提出进攻计划,但斯大林拒绝了。理由是南朝鲜军队装备精良,美军影响力强,贸然行动可能引发世界大战。斯大林强调需加强防御,避免冒险。金日成返回后,继续边境准备,但未获武器援助。同年秋季,他再度求见,斯大林态度未变,坚持政治途径。档案显示,斯大林担心苏联资源分散,尤其在欧洲重建压力下。金日成虽失望,却未放弃游说。他通过顾问团传递情报,突出南部不稳因素。苏联的谨慎源于对美国实力的评估,当时美军在日本驻扎重兵,空军优势明显。 1950年1月,国际形势微妙变化促成斯大林立场转变。1月12日,美国国务卿阿契逊在演讲中划定防御圈,明确排除南朝鲜。这被莫斯科解读为美国不愿深度介入的信号。同时,2月中苏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归还旅顺和大连港口,急需远东新基地。档案记录,斯大林盯上朝鲜的仁川和釜山,作为海军补给点。金日成抓住机会,再次飞抵莫斯科,承诺速战速决。斯大林同意提供三个师的装备,包括坦克和火炮,还派军事顾问。船队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启航,运抵朝鲜东海岸。顾问团协助制定作战方案,训练部队操作新武器。 中国对朝鲜统一计划持谨慎态度。1949年4月,金日成派使者访华,毛泽东和周恩来建议等待时机,避免激化矛盾。当时,美国在日本屯兵,中国正专注国内恢复。10月,毛泽东发电斯大林,重申劝阻立场。解放军中三个朝鲜族师成员多为抗战老兵,1949年底获准回国参与建设。这些部队整编遣返,属正常公民调动,非军事援助。西方媒体曾误读为战争准备,但档案澄清事实。1950年5月,斯大林致电毛泽东征求意见,中国重申克制。6月30日,美国宣布干预,中国颁布土地改革法,指示全国专注建设。报纸报道战况寥寥,无动员迹象。新中国成立仅一年,百废待兴,只求稳定发展。 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北朝鲜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南推进。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谴责决议,美国主导多国部队介入。9月15日,美军仁川登陆,切断补给线,迅速反转战局。部队越过三八线北进,空军轰炸鸭绿江边境。中国密切关注,评估威胁。若美军屯兵江边,东北工业基地将永无宁日。10月19日,志愿军跨江入朝,彭德怀指挥,部队在夜色中推进。志愿军作战两年九个月,阻挡敌军推进。斯大林提供米格战机支援,但飞行员多为苏联人,避免直接对抗。档案揭示,苏联援助有限,旨在消耗美国资源,而非全力投入。中国志愿军的参战是防御选择,保卫家园安全。 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战线大致回溯三八线。半岛维持分裂至今,边境紧张未消。金日成继续领导北方,李承晚在南方执政至1960年下台。斯大林于1953年3月去世,其远东野心随冷战演变淡化。杜鲁门卸任后,美国政策转向其他热点。档案解密后,俄罗斯与中方学者合作研究,推动历史真相传播。1992年的公开,不仅澄清战争起源,还暴露美苏如何以半岛为棋盘。苏联援助的动机是战略缓冲,美国干预则是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中国志愿军的角色,从防御到贡献,体现了民族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