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媒体近几日发表了一致的观点,认为东方大国的空间站使用“全中文”不利于国际合作。 说这种话的时候,您想过自己是什么心态吗? 这话听着就离谱,合着你们用英语主导国际空间站几十年没人吱声,俄罗斯空间站标着俄语也没人说“不利于合作”,中国凭自己本事建空间站用母语,反倒成了“原罪”? 说白了就是霸权思维在作祟,习惯了制定规则就容不得别人有自己的标准,这种双标的嘴脸,真是一点都不掩饰。 别忘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主动申请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带着满满的诚意想要参与合作,结果呢?美国一句话“技术不达标”就把大门焊死。 2011年更是出台“沃尔夫条款”,白纸黑字禁止NASA和中国有任何官方合作,连中国科学家参加学术会议都要被限制,这时候怎么不提“国际合作”了? 中国航天人就是憋着一口气,别人不带玩就自己搞。从神舟一号无人试飞,到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上天,再到交会对接时厘米级的精准控制,哪一步不是拼出来的? 沙漠里上百次模拟着陆,连沙尘暴天气都不放过;舱内每一个螺栓都要经过上万次测试,就怕太空里出一点纰漏,这背后是几代人的坚守和付出。 现在天宫空间站建成了,66吨重的“太空母港”稳驻太空,设计寿命比国际空间站还长,17个国家的23个项目已经入驻。 瑞士的空间辐射实验、意大利的超冷原子实验都在有序开展,巴基斯坦的航天员都在接受中文训练,准备登上天宫执行任务,这难道不是实打实的国际合作? 美国自己申请的项目因为技术评估没通过被拒,就拿“中文”说事儿,这逻辑简直可笑。太空探索里,母语就是航天员的生命线,2010年美国宇航员在俄罗斯飞船上就因语言切换差点出险情。 0.1秒的思维延迟都可能酿成灾难,中国空间站全中文操作,既是对自主技术的自信,更是对航天员安全的负责,这有什么可指摘的? 国际空间站现在已是百病缠身,空气泄漏、太阳能电池板故障、机械臂卡壳,超期服役12年早就不堪重负。 美国规划的商业空间站进度滞后,未来三到五年很可能面临“太空空窗期”,而天宫空间站成了近地轨道唯一能长期驻人的平台,这才是他们急着找茬的真正原因。 更讽刺的是,NASA一边喊着“想要合作”,一边还抱着“沃尔夫条款”不放。中国从月球背面带回月壤,NASA多次喊话想要样本,结果因为自己的条款限制,只能靠私人基金会赞助才拿到几克。 连研究月壤都这么费劲,还想着不学中文就进天宫,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德国、意大利的航天员早就开始啃中文课本,跟着教练学习轨道调整指令,他们明白想要参与中国的太空项目,学中文是基本要求。 这就像当初各国航天员要学英语俄语才能进国际空间站一样,“客随主便”本就是国际合作的基本礼仪,怎么到了中国这儿就变了味? 中国从来没关上合作的大门,国际月球科研站已经吸引了俄罗斯、南非、泰国等多个国家加入,不设政治门槛,只看科学价值。 我们开放的是机会,不是无底线的妥协,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而不是让别人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标准去迎合霸权。 那些指责“中文不利于合作”的声音,本质上是在恐惧一个新秩序的诞生。过去太空探索是发达国家的专利,现在中国让发展中国家也能平等参与,这戳中了某些国家的痛点。 他们习惯了垄断技术、制定规则,却忘了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是谁家的后花园。 中国用几十年证明,独立自主能走出一条路,开放合作能赢得尊重。天宫空间站的中文指令在太空回响,这不仅是语言的选择,更是一个文明古国重返星辰的决心。 真正阻碍国际合作的,从来不是语言,而是霸权主义的傲慢和零和博弈的思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国际空间站 东方大国空间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