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谍战剧都是以军统作为背景而不是中统呢?  因为中统拍起来犯忌的地方比较多

桑代克 2025-11-15 18:53:59

为什么谍战剧都是以军统作为背景而不是中统呢?   因为中统拍起来犯忌的地方比较多。如果避开这些禁忌,很容易拍成另一个牌子的军统。 军统,全名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听名字就知道是搞军事的,他们的活儿主要是敌后侦察、窃取情报、搞点暗杀破坏,甚至拉队伍打游击,这些都属于“外勤对抗”。想想看,特工深入虎穴传递情报,在枪林弹雨里完成刺杀,和敌人间谍斗智斗勇,这些情节天然就带着紧张刺激,戏剧冲突直接拉满,观众看着也过瘾。 反观中统,它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主要职责是“党务监控”和“社会管控”,盯着的主要是党内异己、进步团体、知识分子和普通老百姓,工作场所以办公室、审讯室为主,手段离不开监视、审查、刑讯逼供那一套。 这种“内勤工作”偏静态,视觉上很难拍出谍战片那种刀光剑影的紧张感,而且他们针对平民和进步人士的镇压行为,很容易引起观众反感,想塑造一个能让观众又爱又恨的复杂角色,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再说回历史,军统的高光时刻正好和抗日战争重叠。虽然他们干的事有争议,但客观上,他们在敌后针对日军和汪伪政权确实有些行动,比如刺杀汉奸陈箓、截获日军情报、组织忠义救国军打游击等等。这就给编剧提供了“正向叙事”的空间,可以将军统特工塑造成在特殊年代“为国为民”的悲剧英雄,像《潜伏》里的余则成,这样写既容易引发观众共鸣,也相对安全。 中统的命运可就差远了,它和国民党的党务绑在一起,抗战一开始,军事安全成了头等大事,军统凭借服务军事行动迅速崛起,中统反而被边缘化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统更是因为情报屡屡失误、内部腐败不堪,势力大不如前,1947年干脆改名叫“党员通讯局”,几乎退出了核心情报战场。所以在谍战剧最爱拍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中统确实没啥值得大书特书的亮眼表现,自然就少了当主角的资本。 除了活儿不一样,这俩机构的人员构成和大众印象也差很远。军统的人很多是军事人才、留学生、专业技术人员,要掌握格斗、射击、密码破译、伪装这些“硬核技能”,是标准的精英人设。这就很方便编剧塑造出像余则成那样有勇有谋、魅力十足的主角。 中统的人嘛,很多来自国民党党务系统,更像是一批官僚,做事更依赖权力压制和暴力威慑,在大家印象里常常跟“特务统治”、“白色恐怖”挂钩,形象比较负面,甚至有点猥琐。《潜伏》里那个倒卖情报、毫无原则的谢若林,就是个很传神的中统角色缩影。让这样形象的角色挑大梁,观众恐怕很难买账。 最后还得提一下创作自由度的问题,拍中统,很难避开其核心业务,也就是针对党内的监控和思想层面的斗争。这类内容容易触及“辩经”,也就是意识形态争论,剧情节奏很容易就慢下来了,而且尺度不好把握。 相比之下,军统的故事就“单纯”很多,编剧发挥的空间更大,也更容易拍出让观众觉得“燃”的场面。从市场角度看,观众就是爱看节奏快、动作场面多的刺激故事,投资方也愿意为更“安全”更“好看”的军统题材买单。 所以,这么捋下来就清楚了,谍战剧偏爱军统,不是因为军统历史上真的比中统“厉害”多少,而是军统的职能属性、历史轨迹、人物形象都更契合影视剧对戏剧性、角色魅力和观众接受度的要求。而中统,不是它不重要,实在是它的“基因”和谍战剧的“配方”有点八字不合,硬要拍的话,要么容易踩雷,要么拍出来不像谍战剧,反倒成了某种沉闷的官场现形记或者意识形态宣传片了。

0 阅读:15

评论列表

用户18xxx54

用户18xxx54

1
2025-11-15 21:03

就好像是美国的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一样,相互监督相互争斗[滑稽笑]

桑代克

桑代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