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的数据加进去,全球绿化在增长;一旦把中国剔除,全球森林实际上还在严重减少,

且听楚楚说 2025-11-15 18:40:56

把中国的数据加进去,全球绿化在增长;一旦把中国剔除,全球森林实际上还在严重减少,那全球森林资源到底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根据NASA和中国林草局的公开资料,过去20年,只计算增加,那么全球绿叶面积增加了5%,这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亚马逊雨林。   而在这新增绿化中,四分之一的面积都来自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明确指出,中国是全球森林面积“双增长”最突出的国家。   要知道,全球森林资源损失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热带国家,只有中国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持续“双增”。   今年,中国森林覆盖率预计达25.09%,比1981年的12%翻了一倍多,森林面积达到2.4亿公顷,全球排名第五,人工林面积更是世界第一,达到13.14亿亩,占全球人工林的三分之一。   过去十年,中国累计造林9.6亿亩,抚育森林12.4亿亩,相当于六个福建省的面积,如果没有中国持续“种树”,全球绿叶面积的增长恐怕要大打折扣。   而中国的这份“绿色答卷”,在全球森林保护的成绩单里分量极重,统计显示,全球森林覆盖率目前稳定在31至32%之间,2010至2018年间全球年均新增森林面积约470万公顷,其中中国的贡献非常突出。   人工林面积2000年到2018年间增加了4600万公顷,其中中国贡献了大头,占全球人工林总量近三分之一。   但如果剔除中国,全球森林的数据就没那么好看了,FAO报告显示,自1990年以来,全球森林面积总体减少了约3%。   2000至2010年期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高达730万公顷,而新造林仅有420万公顷,热带地区(南美、非洲、东南亚)是最大“重灾区”,森林消失速度依然让人揪心。   印尼、俄罗斯、非洲等地,印尼2023年损失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共2615平方公里,同比还增加了。   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森林资源国,2011-2013年期间每年平均毁林面积高达430万公顷,虽近年有所收缩,但森林覆盖率基本停滞。   非洲刚果盆地等地,因农业扩张和非法采伐,森林减少速度依然没能控制住。   全球森林结构也在变化,热带地区森林损失最为严重,而温带、寒带地区虽然减少慢,但恢复速度也慢。   欧洲整体森林面积占全球25%,但德国等国家因极端天气,森林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放眼全球,治理难度还在加大。   反观中国,能在短短几十年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靠的不是简单的“种树”,而是一整套政策和技术体系。   中国提出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6%的目标,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六大生态工程,年均造林面积超过400万公顷。   数据显示,近30年全国累计义务植树115.2亿人次,植树538.5亿株,中国的植树行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群众运动”,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让绿化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也推动了生态修复的持续进行。   中国不仅重视数量,更强调质量,比如“混交林”技术的推广就显著提升了土壤碳汇能力,栎类与松树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年增速可以达到1.3吨每公顷,是纯林的2至3倍。   人工林的碳储量近40年增长20倍,虽然单位蓄积量还不及发达国家,但增长速度全球领先,中国林草碳汇年吸收量已超过12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中和努力的主力军。   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更是世界绿化史上的奇迹,45年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到13.84%,治理沙化土地4.5亿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1%。   这套工程不仅让黄土高原、科尔沁、毛乌素等地从“风沙源”变成了“绿洲”,还促进了区域气候的改善和生态系统恢复。   中国“绿色奇迹”的背后,不只是为了自己,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推动者和贡献者。   与此同时,中国的绿色理念和技术也在全球推广,像西芒杜铁矿这种海外项目,中国同步建设了650公里重矿铁路,确保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耐高温高湿的道岔设备、智能化绿色矿山装备等中国标准也带动了国际绿色产业链和基础设施升级。   全球森林治理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人工林虽然在增加,但全球占比只有8%,而且普遍存在单一树种、中幼龄林占比高等结构性短板。 热带地区的毁林问题与农业扩张密切相关,治理难度极大,而且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也加剧了欧洲、俄罗斯等地的森林健康危机。 从“黄沙遮天日”到“绿野披山川”,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态修复之路,今天,中国既是全球森林保护的中坚力量,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推动者。   正是中国这份“绿色密码”,守护了地球的绿色底色,未来,全球森林保护和生态治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经验和模式无疑将继续为世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信源: 世行数据中国森林面积增加全球第一 观察者网2017-02-13

0 阅读:43
且听楚楚说

且听楚楚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