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乌军守军死不投降,俄军突击队打红眼了!俄军特种兵当场射杀了3名被俘的乌军士兵,全部都是背后开火,爆头击杀!红军城大战已经持续一年半,俄军付出了极大损失,已经占领红军城市区90%区域。 要搞懂这事儿,得先踩踩红军城的烂泥地。这座被炮火啃得只剩骨架的小城,是顿巴斯地区的“血管总闸”。H-20公路像主动脉一样穿城而过,和另外两条主干路在这儿拧成疙瘩,重型坦克开过来都能转得开身。 北边的铁路枢纽更狠,没打起来时每天200多节货运列车呼啸而过,乌东前线七成的炮弹、汽油和压缩饼干,都得从这里过筛子才能送上去。现在俄军把城区围得只剩个小缺口,乌军的补给车想进来,得顶着炮火冲三道封锁线,可就算这样,他们还是攥着西南角的工业区不撒手。 光守着交通线还不够,红军城是顿巴斯防线的“三角支点”。中国社科院的专家早说过,它和周边两座城撑着乌军的东部防御网,这儿一破,旁边的米尔诺赫拉德就得跟着丢,再往北的康斯坦丁诺夫卡也会变成俄军的活靶子。 泽连斯基前前后后去视察了三次,每次都拍着士兵的肩膀说“绝不放弃”,不是他硬撑,是真不敢退。去年2月阿夫杰耶夫卡丢了之后,乌军防线就漏了个大洞,再丢红军城,乌东那500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就得被切成碎块。 城里的每栋破楼都藏着乌军的底气,平民早撤光了,他们把居民楼改造成了“蜂窝堡垒”,墙面上打满射击孔,楼梯间堆着反坦克地雷,地下室挖通了连成逃生通道。 俄军试过用重炮轰,可轰塌一栋楼,乌军又在隔壁厂房架起了机枪。更绝的是城西南的机械厂区,原本造拖拉机的车间,现在成了装甲车维修站,受损的坦克拖进来,换个零件就能再开回战场,这也是俄军拼了命要抢这儿的原因。 红军城地下还埋着“钱袋子”,西边10公里就是乌克兰独一份的焦煤矿,乌东钢铁厂的“口粮”全靠这供着,而钢铁又是乌军造工事、修装备的关键原料。 更别说这儿还是西方援助的“中转站”,美国给的标枪导弹、德国的装甲车,运到乌克兰后都得先卸在红军城,再分发给前线部队。要是丢了这儿,西方的援助就成了“断线的风筝”,乌军手里的先进武器撑不了一个月。 俄军的急火攻心也不是没道理。打了21个月,才往前推了40公里,伤亡数字堆得比城里的废墟还高。一开始他们想搞钳形包围,结果乌军从库尔斯克调精锐过来反冲,把俄军的包围圈撕开过口子。 后来改用小股突击队逐屋争夺,每天最多能拿下60多栋建筑,可每栋楼都得付出十几人的代价。现在被包围的乌军虽然只剩两千多人,但都是打出来的老兵,俄军总参谋长说“合围5500人”不过是往脸上贴金,真要清干净,还得啃掉几颗牙。 这仗早就超出了一城一地的争夺,对乌军来说,守着红军城就有资格伸手要援助。最近欧盟议会正在投票是否追加援助,战场形势直接影响钱袋子。 对俄军来说,拿下这儿就是巴赫穆特之后最大的胜利,能稳住国内士气,还能把战线往前推一大步。可打到这份上,双方都有点骑虎难下:俄军虽然占了优势,但再耗下去,补给也快顶不住;乌军精锐快打光了,想反攻却连像样的部队都凑不齐。 那个射杀俘虏的视频在网上传疯时,有人骂俄军违规,有人说乌军顽固。可在红军城的断壁残垣里,规则早被炮火炸碎了。乌军守的不是一座城,是后勤线、是防御网、是西方援助的希望;俄军抢的也不是一块地,是战略主动、是士气支撑、是对顿巴斯的控制权。 现在城里的枪声还没停,西南工业区的厂房里仍在交火。不管最后谁赢,红军城这个名字,早被炮火刻成了俄乌战场的“照妖镜”。照出了双方的倔强与无奈,也照出了战争最残酷的本质:所谓战略价值,说到底都是用年轻的生命堆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