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国常会、财政部都说促消费了,政策直接拉满啊!大家都知道,央妈负责印钱,财爸负责发钱,现在财政部都发声了,接下来应该有大招的。 讲真,这次政策力度确实拉满,但内核跟以前不一样,不是简单“撒钱刺激”,而是盯着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你想买的东西买不到,商家想卖的卖不出,这供需错位的坎儿,要真刀真枪解决了。 咱先把这次国常会的核心干货说明白,不是念文件那种。会议直接点题“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简单说就是让商家造的东西,正好对上老百姓的胃口。 具体咋干?有几个硬招挺亮眼。要搞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比如你想买个带老人专属按键的智能电视,厂家能快速调整生产线做出来,不用等大半年;还得用人工智能帮忙,比如运动品牌能根据不同地区的健身习惯,定制不同功能的跑鞋,北方多做防滑款,南方多做透气款。 最实在的是标准升级,以前买个净水器,不同品牌说不同的过滤标准,老百姓根本分不清。这次要统一安全、绿色这些核心标准,还得加快更新,以后选家电不用再当“研究型消费者”。 财政部更直接,表态要给搞柔性制造、做高品质产品的企业贴息,说白了就是企业升级生产线,国家帮着承担部分利息,让商家敢投钱做适配的产品。 可能有人要问,这“适配”听着玄乎,到底能解决啥问题?举个真例子,2024年苏州搞过柔性制造试点,有家家电厂以前只做统一规格的洗衣机,库存堆成山。后来改成柔性生产线,接受“定制款”,比如给母婴家庭做小容量高温杀菌款,给租房族做可折叠款,结果半年时间库存清了大半,销量还涨了40%。这次国常会就是要把这种模式全国推广,让更多商家从“闭着眼生产”变成“盯着需求造”。 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想给爸妈买个智能手表,功能太多他们学不会,简单款又没有心率预警;想给孩子买双机能鞋,要么太笨重要么不透气。这就是典型的供需错位,不是大家不想花钱,是花出去买不到合心意的。 这次政策就盯着这些痛点,会议里专门提了“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老人、小孩、年轻人的不同需求,都要照顾到。 有朋友可能会说,商家也想做适配,可升级生产线要花不少钱啊。这就轮到财政部发力了,不光给贴息,还会完善认证体系。 以前商家花大价钱搞创新,结果因为没有权威认证,消费者不敢买。现在国家牵头把认证标准统一,比如“老人友好型产品”认证一贴,大家一看就知道靠谱,商家的创新成本也能收回来。 我身边就有做服装生意的老板,前两年跟风做网红款,压了几十万的货卖不动。 2025年上半年他试着搞小批量定制,根据客户反馈调整尺寸和款式,比如给北方客户加绒,给南方客户做轻薄款,居然慢慢盘活了。他跟我说,最缺的就是政策给信心,现在有了贴息和认证支持,打算明年再扩两条柔性生产线。 这次政策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要培育新场景新业态。不是说只能买家电数码,像露营装备的细分款、智能家居的定制套餐,这些新兴需求都要支持。 财政部还提了要丰富消费金融产品,比如你买定制家具,能申请低息分期,不用一下子掏全款,这比硬发消费券更灵活。 说句实在的,以前促消费像“强喂饭”,不管你饿不饿先塞一口;这次更像“精准点餐”,问清楚你想吃啥再做。 比如以前发的消费券,不少人抢了也没用,因为想买的东西不在券的范围里;现在盯着供需适配,你想要的产品商家能做出来,价格还因为政策支持更实惠,自然愿意掏腰包。 消费从来不是“逼出来”的,是“顺出来”的。这次国常会和财政部的操作,说白了就是给商家搭台,让他们能精准对接需求;给消费者减负,让大家能买到省心的东西。 毕竟商家卖得好,工人有活干,大家收入稳了,消费自然就活了。你们平时有没有遇到过“想买的没有,不想买的堆成山”的情况?你觉得哪些产品最需要做“供需适配”?欢迎在评论区聊两句。 信息来源: 爱股票——2025-11-14 【国常会: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