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美国人开始羡慕中国制度了。有美国学者这么概括:美国是资本控制国家,国家听资本的,中国则是国家控制资本,资本听国家的。这是没错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为何中国能够做大让资本听命于国家的。 先说历史底子。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会儿,第一刀就砍在了资本与权力的勾结链上。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体系,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旧时代的资本再也没法像在民国时期那样,通过给军阀捐款、给政客塞钱来左右政策。国家把经济命脉攥在手里,等于给资本定了规矩:你可以赚钱,但得按国家的路子来。 反观美国,从建国起就信奉“自由市场至上”,资本像脱缰的野马,从铁路大亨到石油巨头,再到现在的科技寡头,一步步渗透进政治圈。华尔街的游说集团能左右财政政策,硅谷的巨头能修改数据隐私法,军工复合体甚至能推动对外战争——资本反控国家,在美国早就是公开的秘密。 中国的治理逻辑可不是“一刀切”的国有化,而是玩转了一套“弹性控制术”。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国家设个资本管理平台,不直接插手企业日常运营,但通过股权管理、产业政策、基金引导来定向“投喂”。 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几年前还是个冷门赛道,投资大、回报慢,民间资本都躲着走。国家咋干的? 先出台购置补贴、免征购置税,再建充电桩、设产业基金,最后让国有资本带头冲,把社会资本“哄”着跟进。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破1000万辆,全球市场份额超70%,比亚迪、蔚来这些牌子能杀到海外,背后全是国家战略和资本力量的“双人舞”。 这套模式妙就妙在:既让市场保持活力,又让资本不跑偏。国家不天天盯着企业报表,而是用顶层设计、政策激励、资源配置这些“软手段”,把资本往国家需要的方向引。就像放风筝,线在国家手里,但风筝自己能飞得高。 但国家也不是“老好人”,资本要敢越界,分分钟挨收拾。2021年阿里巴巴搞“二选一”垄断,被市场监管总局罚了182.28亿。 这钱不是重点,重点是给市场立规矩:你可以赚钱,但不能破坏公平竞争;你可以做大,但不能踩法律和公共利益的底线。这种“红绿灯”机制,既护住了中小企业的活路,又让消费者不被坑,更让国家在关键领域始终握着主导权。 民生保障这块,中国的制度优势更明显。2020年新冠疫情刚爆发那会儿,退烧药、口罩、呼吸机全缺货。要是在美国,资本肯定趁机涨价、囤积居奇,但中国啥反应? 工信部派34个特派员驻厂盯着扩产,地方政府调原材料、保物流、让工人返岗,国企带头稳价,民企跟着配合。 短短几个月,布洛芬日产量从千万片飙到1.9亿片,N95口罩日产能破1.6亿只。资本没趁乱捞钱,而是听国家指挥,优先保社会需求。这种“全国一盘棋”的动员力,西方自由市场体制根本学不来。 有人可能要问:国家咋保证资本既听话又有动力?关键在“有边界、有规则、有目标”的框架。 国家用产业政策、金融监管、法治建设这些工具,给资本划了条“隐形轨道”。你可以在轨道里狂奔赚钱,但敢跳出去,立马被拉回来。比如反垄断法、数据安全法,这些法规不是摆设,而是真刀真枪地管着资本的边界。 更绝的是,国家还懂得“借力打力”。民营经济占了中国GDP的60%以上,国家不排斥它,反而通过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来激发它的活力。 但前提是:你得跟着国家的大方向走。比如“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给钱给政策,但要求你攻克芯片、新材料这些“卡脖子”技术。资本要是不干?那好,别的企业会抢着干。 现在回头看,中国对资本的驾驭,本质是场“平衡术”——不是消灭资本,而是驯化它;不是压制活力,而是引导方向;不是拒绝市场,而是规范市场。国家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让资本成了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好帮手”。 尤其在全球化逆流、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今天,中国模式给世界提供了新思路:资本不用当脱缰野马,国家也不用沦为资本傀儡。只要坚持“国家主导、市场运作、法治保障、民生优先”,资本完全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这不是空想,是中国几十年实践验证过的现实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