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为什么日本出了那么多诺贝尔奖,却感觉科技水平落后于现在的中国呢? 先说说诺贝尔奖这件事。获奖数量多,不一定就代表现在的科研实力强。欧洲的匈牙利和奥地利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个国家人口加起来还不到日本六分之一,诺贝尔奖得主总数却比日本多。 20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还颁给了拥有匈奥双重国籍的科学家,但这就能说明他们当前的科研水平超过日本吗?显然不能这么简单判断。 再看南非,这个国家总共出过十位诺贝尔奖得主,比中国还多两位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但要说南非的科研实力比中国强,估计没人会认同。这些奖项大多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获得的,跟现在的科研状况已经没什么直接关系了。 日本的诺贝尔奖成果,很多都是二三十年前打下的基础。那时候日本经济正值巅峰,在汽车、电子这些领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金。这些长期积累最终结出了硕果,但本质上是在“吃老本”。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说到现在的科研投入,中国的力度完全不是日本能比的。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早在2021年就突破2.8万亿元,这个数字接近日本的三倍。 更关键的是,中国研发投入的年增速长期保持在10%以上,而日本这些年一直徘徊在1%左右,有时候甚至还在下降。这种差距就像跑步,一个在加速冲刺,另一个却慢悠悠地散步。 人才储备方面的对比更明显。中国每年培养的理工科博士超过6万人,日本还不到中国的零头。 现在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者中,中国人占了将近三成,美国也差不多三成,而日本还不到5%。这种人才规模优势会直接体现在未来的科技竞争格局上。 在科研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的优势更加突出。全球最快的500台超级计算机中,中国占了162台,日本只有17台。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连续多年稳坐世界第一的宝座,这种算力优势对前沿科技研究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 再看看那些真正代表未来科技方向的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专利申请量,中国占了四成以上,差不多是日本的十倍。 5G必要专利份额更是惊人,华为一家公司就超过15%,比全日本的企业加起来还要多。在量子通信方面,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实现了千里级的量子密钥分发,这个领域日本还处在跟跑阶段。 生物技术领域也是同样的趋势。中国科研人员每年在顶级期刊《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日本则下滑到第五位。基因编辑、干细胞这些前沿领域,中国的研究团队频频取得突破性进展,日本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小。 科技最终要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数字经济规模上,中国已经突破45万亿元,是日本的五倍还多。 电动汽车市场的数据更直观,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份额接近六成,日本车企却还在混动技术路线上犹豫不决。智能手机市场也是,全球前五大品牌中中国占了三位,日本品牌已经难觅踪影。 日本的科技体制也存在不少问题。他们的科研管理还是论资排辈那套老传统,年轻科研人员很难获得独立领导课题的机会。 相比之下,中国的科研环境更加灵活,很多“90后”甚至“95后”都已经在重点实验室挑大梁。这种年龄结构差异直接影响了创新活力。 产学研结合方面,日本企业更关注短期利润,对前沿技术的投入越来越保守。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大胆得多,华为每年研发投入超过1400亿元,这个数字比很多日本大企业的年营收还要高。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这些赛道上,中国企业正在全产业链布局,日本企业却还在固守传统优势领域。 当然也要看到,日本在高端制造、精密仪器等细分领域仍然保持着优势。比如在光刻机镜头、特种陶瓷这些特定环节,日本企业的技术确实领先。但问题是,这些“点”上的优势,已经难以支撑“面”上的整体竞争力。 从创新生态来看,中国已经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而日本的创新体系显得比较碎片化,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这就好比中国是在下一盘大棋,而日本还在各个角落零星布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