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天警示!俄乌战场传来血的教训,我们最先进的歼20,绝不能再抱着火箭弹不放了 打了快四年的俄乌战争,把现代空战的残酷真相扒得底掉。俄军那些看着挺厉害的战机,一架接一架往下掉,不是被防空导弹炸成火球,就是摔在田野里变成一堆废铁。 这血的教训就摆这:五代机还低空扔火箭弹,跟光着膀子冲枪林弹雨没区别,纯属自寻死路。 原本号称“四代半王者”的苏-35,也没能逃过折戟沉沙的命运,而击落它的,竟是看似不起眼的单兵导弹——这血淋淋的现实,给所有空军强国敲响了警钟。 谁能想到,最大起飞重量近35吨、搭载三维矢量发动机、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200公里的苏-35,会栽在一枚仅10公斤重的“针-S”单兵导弹手里? 这款俄军自用的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采用红外制导体制,无需复杂的火控系统,士兵经过半小时培训就能独立操作,射程可达5.2公里,射高覆盖3.5公里,能精准追踪战机尾焰的红外信号,即便目标释放红外诱饵也能有效锁定,在乌克兰战场,这样的“小不点”被广泛配发到基层部队,仅2023年一年就有6架苏-35栽在它手里。 根源不在于导弹有多先进,而在于俄军还抱着二战老套路不放:战机低空俯冲至数百米高度,飞行员目视瞄准后倾泻无制导火箭弹,这种看似勇猛的突击方式,在遍地都是单兵导弹的现代战场,纯属把战机当成活靶子送人头。 现代战场早已不是“低空突防就能出奇制胜”的年代,乌克兰军队凭借西方援助和苏联遗留库存,组建了全球最密集的低空防空网——仅“针”式系列导弹就装备超2万枚,再加上美国“毒刺”、英国“星光”等型号,形成了从树梢高度到3公里低空的无死角覆盖,俄军战机为了提高火箭弹命中率,必须降到1000米以下高度,这恰好落入单兵导弹的最佳杀伤范围。 “针-S”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灵敏度极高,能捕捉到发动机尾焰0.1℃的温度变化,哪怕是苏-35的矢量推力发动机,也躲不开这种“贴身追杀”。 更讽刺的是,这些击落俄军战机的导弹中,有近三成是苏联时期生产的库存,如今却成了反制俄军先进战机的利器——这充分证明,武器的威力从来不是由技术参数决定,而是由是否适应战场规则决定。 反观以色列的F-35,同样是五代机,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作战路径,以色列空军的F-35I战机深入伊朗领空,在百公里外发射精确制导导弹摧毁核设施,全程未被伊朗防空系统发现;在对叙利亚目标的打击中,F-35始终保持在1.5万米以上高空,依靠隐身性能规避雷达探测,配合“苍鹭”无人机前沿侦察定位,实现“发现即摧毁”后迅速撤离,全程不与敌方防空力量正面纠缠。 以色列空军用实战证明,五代机的核心优势是隐身、信息化和超视距作战,而非沿用传统战机的低空突击套路,这种“非接触作战”思路,能让先进战机的效能最大化,同时将战损风险降到最低。 咱们的歼20,早就用实战化训练的成果证明了自身的硬核实力,作为第五代隐身战机,歼20搭载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250公里,可同时跟踪30个目标并打击其中6个;红外搜索跟踪系统能在无雷达开机状态下锁定百公里外的目标;配备的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150公里,具备“发射后不管”和A射B导能力,依托空警-500预警机的数据链支持,可实现超视距协同作战。 更重要的是,歼20的信息化作战能力能让它融入体系——与歼-16电子战飞机搭配压制敌方防空,与攻击-11无人机编组执行侦察打击任务,形成多维立体的作战网络,这样一款为现代战争量身打造的先进战机,要是还抱着火箭弹搞低空突击,无异于让短跑冠军去比举重,完全浪费了其核心优势。 俄军的教训之所以深刻,还在于其战术理念的僵化,受限于精确制导弹药库存不足和信息化水平滞后,俄军不得不让先进战机执行近距支援任务,用无制导火箭弹替代精确弹药,这种“用先进装备打落后战争”的做法,最终付出了惨痛代价。 而中国空军早已完成转型:近年来的“红剑”系列演习中,歼20始终以隐身突防、超视距对抗为核心科目,从未演练过低空火箭弹突击;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率已达90%以上,远射程、高精度的弹药体系完全支撑“非接触作战”需求。 在防空体系日趋完善的今天,低空飞行就是自寻死路,传统的火箭弹突击战术早已过时,歼20的使命,是凭借隐身优势撕开敌方防线,用超视距打击摧毁指挥中枢、防空雷达等关键目标,而非在低空与单兵导弹“拼刺刀”。 中国空军的发展,从来都是以实战为导向,俄乌战场的血的教训,只会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先进武器必须搭配先进战术,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体系支撑下的非接触作战,才是现代空战的制胜之道。 你觉得歼20该如何彻底发挥五代机优势?现代空战的核心规则,是否已经彻底改写了传统战术的生存空间?评论区聊聊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