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9月,喜马拉雅山“风雪最大之地”中印两军上万人激战4天3夜!印军1个山地旅及1个炮兵旅,对我军1个加强团! 1965年印巴战争期间,印军在锡金边界建固定堡垒,形成对中方位置的包围。1966年5月到12月,印军13次跨线设铁丝障碍,最近距中方哨所11米。藏族民兵格桑看到印军赶牦牛群进雷区开路,爆炸时牲畜叫声和印军笑声混杂。1967年夏天,印军17炮兵旅把FH-77B榴弹炮往前推,炮管对准亚东河谷藏族房屋。这样的举动加剧边境紧张,印军逐步蚕食地盘。 9月7日,60多印军带卷铁丝网越界,跟中方巡逻队推搡。上等兵扎西用刀砍断三段铁丝网,右手掌心被刺伤。摩擦从小动作开始,印军试图扩大控制区,中方士兵维护边界线。两天后,局势继续恶化,印军动作越来越频繁。 9月11日7点30分,印军亚达夫领加强连分成两路进攻。印军少尉用廓尔喀弯刀挑中方帽徽,李彦成从掩体跳出抓人,被三枚手榴弹碎片击中胸部。印军开火用7.62毫米子弹穿透12毫米松木掩体,中方1死6伤。武斌下令反击,无坐力炮从岩缝射击,火箭弹打中印军七处工事,碎片在山谷扩散伤人。马学政记下印军遗体挂铁丝网,雪融血水渗土。炮火交换激烈,双方都用上重武器。 印军112山地旅反扑,17炮兵旅FH-77B榴弹炮每分钟6发轰击,气浪撕裂河谷经幡。王俊傣爬崖壁用信号旗发坐标,三分钟后中方122毫米榴弹炮齐射毁八门英制BL5.5英寸重炮。中方用弹性防御,31团正面牵敌,33团3营插塞布拉通道断退路。印军观测所毁后,炮弹多落深谷。高炮营57毫米炮平射步兵,每轮在雪地划百米血迹。战斗在零下20度进行,步兵11师用算盘算火力参数。低温影响装备,士兵行动慢下来。 9月12日中午,印军侧翼迂回,中方机枪扫射击倒多名。下午工兵连挖蛇形壕沟做巡逻道。9月13日夜,小队潜入投手榴弹。9月14日22点,印军升白旗,医官抖手签移交书。医疗队用冻伤三步法,重伤存活率87%。整个过程持续四天三夜,上万士兵卷入,地形和天气增加难度。印军旅级部队对中方加强团,火力对比悬殊,中方靠战术应对。 风雪中手指僵硬扣扳机,子弹轨迹风偏几厘米。高原缺氧呼吸急,每步耗双倍力。印军裹大衣推进,靴碎冰脆响。中方炮手调角雪入管需清。山谷回音大枪声,混金属撞喊。印军卡车陷雪泥,推拉费力。手榴爆掀土冰屑洒掩体。机枪热融枪管雪成洼。观测员抓岩缝风吹旗险脱。炮弹炸冻土碎击树崩屑。医疗纱冻硬先暖手。巡逻踩雪吱嘎慢步避警。工兵锹击岩火星汗冰贴肤。这些细节显示高原作战的艰苦,双方都面临环境挑战。 20公里外卓拉山口紧张起来。10月1日11点,八廓尔喀兵持弯刀近哨。亚东独立营82毫米迫击炮打梅花阵,气浪抛入侵者下崖。清扫找195具印军遗体,最远国境外三公里。高原快速战留记录,工兵壕沟今用。冲突从乃堆拉扩展到卓拉,印军试图多点突破,中方逐一回应。 2019年,尼玛次仁摸重修碑,指李彦成名对孙子说,这下埋真汉子,他救小战士成你爸连长。山风掠经幡,枪炮声化和平守护。多年后,事件影响边境态势,当地人通过纪念保持记忆。 1967年冲突源于1962年后遗留问题,印军在锡金边境加强工事,试图改变现状。中方坚持防御,回应印军挑衅。乃堆拉山口海拔高,风雪大,作战条件差,双方士兵都吃苦。印军用廓尔喀部队冲锋,中方靠炮火支援挡住。整个事件持续一个月,涉及多个山口,印军损失重于中方。历史记录显示,印军死伤数百,中方伤亡123人。这样的数字反映战斗激烈程度。 边境纠纷根源复杂,涉及历史划界和地缘因素。印军在1965年后借机扩张,架铁丝网蚕食地盘。中方巡逻队多次制止,避免小事升级。但印军反复越界,导致肢体冲突转枪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