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奥委会主席巴赫这个老头子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不纯,不就是想让中国再次申办奥运会吗?把主意打到大湾区上了,夏季奥运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让很多国家嫌弃的赛事,因为要举办一次奥运会的花费那可是巨大的,要修建非常多的基础设施,还有投入非常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支撑。 这话说的没错,现在办奥运会,花钱的坑的确是太深了。远的不说,加拿大蒙特利尔几十年前办过一次奥运,当时花出去的钱亏了近10亿美元,最后没办法,只能在全省收烟草税来还债,一还就是30年,当地人提起这事都头疼,后来大家都管这叫“蒙特利尔陷阱”。 再看希腊雅典,2004年办奥运建了30多个场馆,当时看着挺风光,结果赛后几乎全闲置了,击剑馆成了荒地,皮划艇赛道长满了草,每年光维护费就得花1亿多欧元,希腊人自己都说,这奥运债得让子孙后代慢慢还。 日本东京更典型,本来预算就不低,结果碰上疫情延期,最后花了一万四千多亿日元,折成人民币快七百个亿,钱花出去了,比赛还只能空场办,门票、旅游这些收入几乎没有,最后亏了七十多亿美元。你想想,这些钱要是给老百姓修修路、建建医院,能办多少实事? 所以现在各国老百姓都不傻,申办奥运要公投的话,大多都投反对票。就像2024年奥运会,一开始有汉堡、罗马、波士顿好几个城市要申办,结果全因为民众反对退出去了,最后只剩巴黎和洛杉矶,奥委会没办法,干脆把2024和2028年的举办权一起给了它们,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 而且办奥运不只是建几个体育馆那么简单,得配套修一堆东西。交通得升级吧,不然运动员、观众都堵在路上;安保得加强吧,这么多国家的人来,安全不能马虎;还得建奥运村、媒体中心,这些都是烧钱的主。 更糟的是,很多奥运项目平时没人玩,比如马术、射击,专门为它们建的场馆,比赛一结束就没用了。雅典就犯过这错,棒球在当地根本没人看,建的棒球场赛后只能炸掉,等于白扔钱。对比之下,世界杯就聪明多了,足球场平时能踢联赛、办演唱会,复用率高,所以大家更愿意办。 奥委会这时候能不急吗?手里的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环顾全球,也就中国有这能力和底气接,所以巴赫才专门跑到中国来。他前几天去香港看比赛,特意夸启德主场馆建得好,还说大湾区有世界级的运动设施,具备申办奥运的一切条件,甚至提到2036年奥运是个好契机。这话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就是想劝大湾区出手。 为啥盯上大湾区?因为这儿的条件确实特殊。别的地方办奥运得新建一大半场馆,大湾区不一样,广州有办过亚运会的场馆,香港有启德这样的新场馆,深圳、珠海也有不少现成的体育设施,不用从零开始建,能省一大笔钱,这正好符合奥委会现在提倡的“少花钱”的改革方向。 而且大湾区人多、市场大,比赛时门票、周边能卖得好,赛后场馆也不愁用,比如广州的奥体中心平时能办演唱会、球赛,香港的场馆能承接国际赛事,不会像雅典那样荒废。 再说,中国2008年北京奥运办得太成功了,鸟巢现在还是游客打卡地,水立方改成水上乐园天天人满为患,不光没亏,还带动了一堆产业。巴赫肯定觉得,中国有经验、有财力,还能把场馆用起来,比那些光花钱不顶用的国家靠谱多了。 现在巴黎办奥运也学聪明了,95%的场馆都用现成的,开幕式放塞纳河上办,最后还赚了点钱,这说明只要规划得好,奥运也能不亏,但前提是得有足够的资源和市场,这正是大湾区有的东西。 不过就算条件再好,花钱的事儿也不能马虎。大湾区真要申办,虽然能省点建场馆的钱,但交通衔接、安保协调这些隐性成本还是少不了。但话说回来,要是真能办,不光能让全世界看看大湾区的发展,还能带动体育产业、旅游这些生意,也是笔长远账。 巴赫这趟来,其实是给奥委会找台阶下,毕竟要是连奥运会都没人愿意办,那国际奥委会的面子可就挂不住了。而中国大湾区,恰好成了他眼里最合适的“接盘侠”。只是这“烫手山芋”到底接不接,还得看咱们自己怎么算这笔经济账,毕竟花的每一分钱,都得花在刀刃上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