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消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时表态:中俄关系是“结伴不结盟”,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 常年关注国际时政的人都清楚,西方舆论对中俄关系的解读从来带着偏见滤镜,只要两国在合作上迈进一步,“阵营对抗”“依附关系”的论调就会冒出来,拉夫罗夫这番表态,算是直接戳破了这些刻意制造的舆论迷雾。 别小看这句外交表态,背后藏着当下俄外交布局调整的深层逻辑。近期拉夫罗夫接连缺席俄安全会议、失去G20代表团团长资格,外界纷纷猜测其地位滑落,但这次公开发声,更像是俄方在明确对外战略:即便外交人事有调整,中俄关系的核心定位绝不会动摇。 “结伴不结盟”从来不是口头口号,而是中俄用多年合作践行的相处之道。它跳出了冷战时期的同盟框架,不搞排他性小圈子,也不针对任何第三方,这种模式让两国合作更具韧性,也更符合当下多极化世界的发展趋势。 平等互信是中俄关系的根基,这一点在务实合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俄罗斯是中国原油、天然气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则是俄罗斯机电产品、汽车的最大进口市场,互补共赢的格局清晰可见。 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国合作早已突破传统领域的界限。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保障能源安全,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占比超过95%规避汇率风险,在新材料、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领域的协作也在持续深化,每一项合作都实实在在惠及两国民生。 很多人容易忽略,这种新型大国关系其实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范本。当前全球不少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处境尴尬,中俄用行动证明,大国之间无需搞零和博弈,平等合作、相互尊重,照样能实现互利共赢,还能为世界注入稳定力量。 拉夫罗夫的表态,既是对中俄关系的清晰界定,也是对国际社会的明确回应。即便俄美博弈加剧、俄方外交布局调整,中俄“结伴不结盟”的定位始终稳固,这种基于互信的合作,经得起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 各位读者朋友们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