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马斯克拜访丰田章男,希望这位前辈能投资特斯拉。于是丰田用5000万美元,买了特斯拉2.7%的股份。 说起来,当时马斯克找丰田章男真是“病急投医”又找对了人。那时候特斯拉刚起步没几年,只造过一款基于别人底盘改的电动跑车Roadster,别说赚钱了,连正经的生产工厂都没有,传统车圈里没人把它当回事,都觉得马斯克是“拿着互联网概念骗钱的门外汉”。投资人也摇摆不定,特斯拉的资金链紧得快断了。 而丰田呢,是全球销量第一的车企,手里又有钱又有技术,还有一套精打细算又高效的造车法子,正是马斯克最需要的“靠山”。更关键的是,丰田在加州有个闲置的组装工厂,马斯克早就眼馋了——有了现成的工厂,才能批量造车。 所以马斯克特意邀请丰田章男来试驾Roadster,就是想让这位懂车的前辈看到特斯拉的潜力,既能拉到投资,又能借着丰田的名气稳住投资人,顺便把工厂的事儿敲定,可谓是“一箭三雕”。 丰田章男愿意点头投资,也不是一时冲动,背后藏着自己的小算盘。首先他本人就爱开车,试驾完Roadster当场就夸这是“未来之风”,百公里加速3.7秒的劲儿让他很着迷,心里先对特斯拉有了好感。 更实际的是,当时丰田虽然混动车型卖得火,但在纯电动车领域几乎是空白,电池技术、动力系统都没什么储备,眼看新能源是大趋势,丰田也想找个“探路石”。特斯拉虽然小,可在电池管理和纯电驱动上已经有了实打实的经验,丰田想借着投资偷师学艺,快速补上自己的短板。 而且丰田章男也有自己的考量:花5000万美元占点股份,就算纯电这条路走不通,损失也不大;要是成了,就能提前布局市场,这笔买卖稳赚不赔。所以他力排众议拍了板,不光投了钱,还以4200万美元的低价把加州工厂卖给了特斯拉,连合作研发电动版RAV4的协议都一并签了,看上去是妥妥的双赢。 可没想到,这“蜜月期”没持续多久就出了矛盾,最后闹得彻底翻脸。根子就出在那款合作的RAV4电动版上。特斯拉想往车上加一堆高科技电子设备,觉得这样才够“未来感”;可丰田偏要往可靠、省钱上靠,连特斯拉提议给电池板加个保护壳都觉得多余,觉得会破坏车身完整性。 两边都觉得自己的想法对,谁也不肯让着谁,最后造出来的车不伦不类——外观是老气的丰田样式,却顶着特斯拉的高科技名头,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到2014年停产总共才卖了2500台,连预期的零头都不到。 这还不算完,后来丰田把重心转到了氢燃料电池上,觉得这才是新能源的未来,可马斯克直接公开骂氢燃料电池“蠢得离谱”,这话戳中了丰田的痛处,毕竟他们在氢燃料上投了大本钱,哪能忍受这种嘲讽?更要命的是,两家在技术上一直互相提防,特斯拉不肯分享核心的电池管理技术,丰田也捂着自己的造车工艺不撒手,合作成了空架子,矛盾越积越深。 到2014年,丰田先动了手,卖掉了一半的特斯拉股份,理由是“合作没进展”。两年后,他们干脆把剩下的股份全抛了,彻底划清界限。 有意思的是,丰田抛股的时候,特斯拉股价已经涨了十倍不止,这笔投资不光没亏,还赚了一大笔。而特斯拉这边,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需要靠别人输血的小公司了,Model系列卖得火爆,自己建了电池厂,根本不愁资金和技术,少了丰田这个“合作伙伴”也没受影响。 说起来,这事对两家的影响还真不小。对特斯拉来说,丰田的投资算是“雪中送炭”——靠着这笔钱和丰田的背书,特斯拉当年就成功上市,拿到工厂后解决了量产难题,名气也跟着涨了不少,算是踩着丰田的肩膀站稳了脚跟。 而丰田虽然没学到想要的核心技术,但赚了笔“快钱”,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合作看清了纯电市场的门道,后来自己成立了电动车部门,还搞起了氢燃料,算是摸清了新能源的两条路。不过丰田也错过了机会,要是当年能和特斯拉好好磨合,说不定在纯电领域能早走几步,不至于后来落后于其他车企。 更有意思的是,多年后这两家又凑到了一起。2025年的时候,丰田宣布要用特斯拉的充电技术,自家的电动车以后能直接用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这波操作也挺实在:特斯拉的充电网络铺得广,丰田借光解决了用户充电难的问题;特斯拉则靠着丰田的加入,让自己的充电标准成了行业主流。 不得不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当年闹得脸红脖子粗,如今为了利益又能握手,这大概就是生意场的规矩吧。不过回头看2010年那笔投资,不管后来闹得多僵,对当时的特斯拉和丰田来说,都是各自需要的一步好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