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道、晋升快”,变成了如今的“怕了,真怕了”。 原因无他,印度员工的抱团,早已不是同事间互相帮衬的人情往来,而是一套运转成熟、近乎系统化的生存与扩张模式,这套模式曾经让他们顺风顺水,如今却慢慢暴露了问题,也让周围人不得不提高警惕。 印度员工特别擅长表达,从小就经常参加演讲、辩论类活动,不管是做项目汇报还是跟管理层争取资源,都能把话说到点子上,相比之下,不少其他族裔的员工可能技术不错,但在“讲故事”上就差了点意思。 早年的硅谷正好处于快速扩张期,需要大量既有技术又能快速融入的人才,印度员工恰好踩中了这个风口。 再加上他们愿意互相提携,一个人成功了就拉身边的同乡、校友一把,慢慢就形成了规模效应,当时大家都觉得印度员工勤奋、团结、会来事,羡慕之情一点都不掺假。 但这种抱团很快就超出了普通互助的范畴,变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操作。 首先是人才输送的闭环,印度裔高管上位后,往往会优先招聘自己的同乡或校友,甚至会把面试题目、考核重点提前分享给同胞,让他们在求职时更有优势。 硅谷有个专门的印度裔科技从业者协会,成立很多年了,一直充当着桥梁作用,帮助印度年轻人找工作、对接资源,去年一年就帮三千五百人成功就业,就连送外卖的印度小哥都有好几个互助群。 新人入职后,还能拿到前辈整理的“生存宝典”,里面不光有工作技巧,甚至连跟房东讲价的方法都有,这种全方位的帮扶让印度员工能快速适应环境。 更关键的是晋升通道的倾斜,谷歌内部曾经有文件显示,某位印度高管提拔的七位高层,全都来自印度理工学院,这种近亲繁殖式的提拔让非印度裔员工的上升空间被严重挤压。 他们还特别擅长把私人关系转化为职场资源,比如把排灯节这样的民族节日推进到谷歌、优步等公司的员工手册里。 放假期间,印度裔中层会把客户电话转给非印度裔同事,自己则借着节日聚会,把家族资源、老同学、前同事都整合到一起,一场节日聚会就变成了一次高效的资源对接。 这种系统化的抱团模式,在硅谷扩张期确实让印度裔群体迅速崛起,但现在过度抱团却导致了职场生态的恶化。 同一个项目组里,如果印度员工比例过高,很容易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沟通效率反而下降,亚马逊就发现,印度员工多的部门,开会时间要比其他部门长40%,因为很多事情需要在小圈子里反复确认。 而且为了维护圈子利益,有些印度经理会刻意降低工作标准,帮同乡蒙混过关,有个项目经理偷偷修改同乡的绩效考核表,把未完成的任务标注成已完成,结果产品上线后问题百出,整个部门都被裁撤了。 这种“人脉优先”的原则,让真正有能力的非印度裔员工得不到机会,久而久之就打击了团队的积极性。 更让美国人头疼的是,很多印度裔高管过于自负,七成的印度高管自认为决策“绝对正确”,却对一线员工的反馈充耳不闻,这种刚愎自用的管理风格,很容易让公司在市场变化中错失良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