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初,同治帝崩逝。嘉顺皇后被慈禧逼得几乎断绝了生路,不得不密书问计于母家,却只等到了崇绮的四字回信…… 一代皇后,香消玉殒时年仅二十二岁。同治帝死后仅七十五天,嘉顺皇后就跟着去了。那张从崇府传回的纸条上,只有父亲写的四个字,却成了她人生的最后判决。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宫廷血泪? 深宫之中,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正在进行。嘉顺皇后阿鲁特氏出身显赫,祖父赛尚阿是首席军机大臣,父亲崇绮是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在同治三年(1865年)中了状元,破了满汉同科时”满不点元”的旧例,成了二百年来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这样的家世背景,本应让阿鲁特氏在宫中地位稳固,可谁想到她却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阿鲁特氏从小就不一般,“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还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这样一个才女,在同治十一年被册立为皇后时,满朝文武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慈禧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儿媳妇,原因很简单——这不是她选的。 同治选后的时候,慈安太后和同治帝都看中了崇绮的女儿,而慈禧却属意刑部江西司员外凤秀的女儿。结果崇绮的女儿当了皇后,凤秀的女儿只能做慧妃。这件事让慈禧怀恨在心,觉得是儿子和慈安联手对付她。 新婚后的同治帝和嘉顺皇后感情很好,天天腻在一起。虽然同治帝与皇后十分恩爱,可慈禧太后却不喜欢这位皇后,经常强迫同治疏远她。慈禧看着就来气,一个劲儿地骂皇后”房帏不谨,媚惑皇帝”。慈安太后也跟着劝同治多去慧妃那边,但同治就是不听,宁可一个人住南书房,谁都不理。 这样下去同治憋得难受,年轻人嘛,总有需要。宫里就开始传皇帝经常出宫鬼混,甚至夜不归宿的消息。紧接着又有了皇帝染上花柳病的风言风语。同治的身体确实出了问题,这种病传染性强,他更不敢和后宫的女人们接触了。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死了,年仅十九岁。慈禧对嘉顺皇后的恨意更深了。同治一死,嘉顺皇后就失去了在宫中唯一的靠山,每天在体顺堂里以泪洗面。 更要命的是,慈禧为了继续掌权,让同治的堂弟载湉当皇帝,承继给咸丰当儿子。按照规矩,载湉要是有了儿子,就得过继给同治做儿子。这样一来,嘉顺皇后将来就能当太后了。慈禧一想到这里就睡不着觉,绝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于是慈禧开始动手了。她先是责怪嘉顺皇后祸乱宫闱,说是皇后害死了同治帝。然后暗中下令,不许给皇后送饭。一代皇后竟然被饿得要死,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还好宫里有规矩,后妃的娘家还可以往宫里送食物。嘉顺皇后就靠着崇绮送来的东西勉强活着。但慈禧不会罢手的,她要的是嘉顺皇后彻底消失。 走投无路的嘉顺皇后想起了父亲。她偷偷写了张纸条,问父亲现在该怎么办。几天后,崇府送来了食物,嘉顺皇后在糕点里找到了父亲的回信。 纸条上只有四个字:皇后圣明! 这四个字比什么都残酷。据说在阿鲁特氏自杀之前,她的父亲崇绮进宫去看望她。见女儿整日以泪洗面,痛不欲生,眼睛都哭肿了,于是上奏慈禧,请示应该如何办。慈禧说:“皇后如此悲痛,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崇绮明白了慈禧的意思,也知道自己救不了女儿,只能暗示她”圣明”地做出选择。 连亲生父亲都不敢为她出头,嘉顺皇后彻底绝望了。光绪元年二月二十日,嘉顺皇后崩于储秀宫,年仅二十二岁,距离同治帝去世才七十多天。 宫里给出的说法是皇后”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宫,淑慎柔嘉,壸仪足式。侍奉两宫皇太后,承颜顺志,孝敬无违,上年十二月痛大行皇帝龙驭上宾,毁伤过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但这说得模糊不清,连个大夫的药方都拿不出来,谁信啊? 关于嘉顺皇后到底怎么死的,当时就有各种说法。有的说她死于吞金,有的说她绝食而死,还有的说她是服鸦片烟膏或其他毒药而死的。无论哪种死法,均属于自杀。 崇绮在女儿死后痛苦万分,但也无可奈何。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跑了,让崇绮留下办事。崇绮伪为帝、后乘舆至保定,以迷惑联军。寻自缢死。这位蒙古状元最后也选择了死,算是为当年没能救女儿做个了结吧。 嘉顺皇后的死,说白了就是宫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慈禧为了继续掌权,连自己的儿媳妇都不放过。那四个字的回信,不只是父亲的无奈,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即使是皇后,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也不过是棋子而已。 一张纸条,四个字,断送了一代皇后的性命。崇绮的回信至今还有争议,你觉得这位状元父亲是真的无能为力,还是另有苦衷?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历史的真相也许就在我们的讨论中慢慢浮出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