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出现下半句!而写出

陈砚之 2025-11-13 21:13:01

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唐朝都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出现下半句!而写出这个旷世之句的宋代人,就是著名的大才子石延年! 李贺出生在公元790年,当时唐朝已经从中兴走向衰落。他的家族本是李唐皇室后裔,郑王李亮的支脉,但武则天时期的政治清洗让祖上流离失所,到他这代彻底贫寒。家住河南福昌昌谷乡,日子过得紧巴巴,常常缺衣少食。李贺从小体弱多病,瘦长苍白,却天赋异禀,七岁就能写出惊人诗作。他的父亲李晋肃和杜甫有亲戚关系,常讨论诗文,这环境熏陶出李贺的文学敏感。韩愈听说他的才华,特意上门考察,读完诗稿后大力推荐,让李贺小小年纪就名扬洛阳和长安。人们叫他“诗鬼”,因为他的作品奇诡浪漫,常用鬼神意象抒发忧思。李贺一生创作二百多首诗,影响深远,却仕途坎坷,没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李贺的科考之路充满波折。十八岁时,他准备进京赶考,一切就绪,却父亲突然去世,按照唐制要守丧三年,只能搁置。二十一岁终于参加河南府试,本已通过乡试,名列前茅,但小人散布谣言,说他父亲名字“晋肃”中的“晋”犯了“进士”的讳,不能应试。这规矩其实是忌讳考生父名与“进士”谐音,李贺被剥夺资格。韩愈为此上书辩护,指出“父名晋肃,何妨进士”,但官场官僚不为所动。李贺只好离开京城,郁郁返回家乡。此后他短期做过小官,如奉礼郎,但职位低微,不合心意。元和八年,他因病辞官,途中写下《金铜仙人辞汉歌》,表达对王朝衰落的感慨。李贺的诗风受李白影响,浪漫奔放,却多带愁苦,反映中唐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乱象。他博览古籍,常用典故讽刺时弊,作品如“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战场惨烈,流传后世。 石延年生于公元994年,北宋真宗时期,字曼卿,南京应天府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年通过科举,官至殿中侍御史,但性情狂放,不喜拘束。石延年多才多艺,诗词书画俱佳,尤其善饮,常与友人聚会纵酒高歌。他的作品反映宋代文人风骨,直言时政,但北宋积贫积弱,文官虽有气节,却难挡外敌入侵。石延年曾任地方官,如武成军判官,处理政务时刚正不阿,却因个性屡遭贬谪。他喜爱游山玩水,留下不少山水诗,书法以行草见长,影响宋代艺坛。相比李贺的短命,石延年活到五十岁,但仕途同样不顺,晚年隐居,专注于文艺创作。他的对句“月如无恨月长圆”源于一次宴饮,补全李贺旧作,成为文坛佳话。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金铜仙人辞汉歌》,全诗借魏明帝移汉宫铜人像事,讽刺唐朝衰败。诗中写道“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这句以天喻情感的无情,意指世事变迁连上苍都会衰老,对仗工整,平仄严谨。唐代文人如杜甫、王维读后赞叹,却无人能对出下联。整个唐朝过去,两百年间,这句成为文坛难题,常在诗会中讨论。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石延年与友人饮酒,谈及李贺旧诗,他酒兴大发,对出“月如无恨月长圆”。此句以月喻永恒无恨,与上联呼应,天月相对,情恨相衬,语义流畅。司马光在著作中称赞此对为“劲敌”,后世认可其绝配。这对联跨越时空,体现唐宋诗词演变,唐诗雄浑,宋词细腻。 为什么唐朝无人对得上?李贺的句式独特,借天抒发王朝兴衰的忧愤,情感深沉。唐代诗人多忙于科举或边塞生活,杜甫忧国却多用现实主义,王维隐逸多写山水,没人从月亮角度续写。宋代文风转向理性,石延年借酒脱口而出,补全空白。这事反映时代差异,唐朝虽盛,却内乱频仍;宋朝虽弱,却文化繁荣。石延年的对句流传后,影响宋词创作,如岳飞《满江红》借类似意象抒怀。毛泽东后来在诗中引用“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见其持久魅力。这对联不只文学技巧,还承载历史感慨,李贺见唐衰,石延年感宋弱,两人隔代对话。 李贺一生贫困交加,只活到二十六岁,公元816年病逝洛阳。他的诗集由后人整理,二百余首,多为七言古诗,浪漫主义风格影响李商隐等晚唐诗人。人们称他“鬼才”,因诗中多鬼魅意象,如“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的早逝与劳累有关,他常外出寻材,回家整理,耗费心力。他的母亲曾叹他呕心沥血,果成谶语。李贺未留后代,遗产全在诗作,流传千年。石延年晚年隐居南京,1043年去世,享年五十。他的诗词书画散佚不少,但这对句永载史册。司马光等宋人著作中多次提及,推动对联文化发展。

0 阅读:45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