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 ,一位老人为了证明自己是老红军,不顾危险在北京拦下一辆军官的车,眼看大家不相信,老人直接喊道:“我是三号花机关呀!”这句话让车上的人呆在原地。 2005 年江西吉安老屋,肖成佳躺在床上,手攥着红军身份证明。 指腹反复摩挲 “宣传队长” 四字,这背后藏着他鲜少提及的战场功绩。 呼吸渐弱时,他眼前闪过的不是晚年清贫,而是 1934 年二渡赤水的硝烟。 1934 年二渡赤水战役,肖成佳立了人生第一个战功。 当时朱德下令阻击增援敌军,主力在前,后卫仅留一个警卫排。 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点名让他带队,30 名战士埋伏半山坡。 敌军靠近时,他大吼 “开火”,当场撂倒 7 人,虽手部中弹,却守住了防线。 这仗为红军主力转移争取时间,战后黄火青称他 “小秀才也能打硬仗”。 1933 年宁都起义后,肖成佳的宣传能力已在红五军团传开。 他虽年仅 15 岁,却凭识字优势,每天写满 10 余条革命标语,贴遍营地周边。 还教战士们唱革命歌曲,用家乡话编顺口溜,鼓舞士气效果显著。 部队扩编时,他被推举为宣传队队长,扛着队旗走在行军队伍最前头。 黄火青教他唱的《行路歌》,经他改编后,成了全军团传唱的 “打气歌”。 1935 年长征途中,肖成佳的宣传工作成了部队 “精神粮”。 过草地时,战士们缺粮少衣,士气低落,他带头唱起改编的《过草歌》。 还搜集战士们的故事,编成短话剧,在宿营地演出,让大家重拾信心。 有次部队断粮,他把自己省的半块炒面分给伤员,自己靠野菜充饥。 他的坚守感染了许多人,不少伤员主动要求归队,跟上大部队。 1936 年古浪战役,肖成佳虽被俘,却展现出红军战士的骨气。 马家军骑兵突袭,他喊着 “顶住” 组织反击,炸弹在身边炸开仍未退缩。 被俘后,敌军逼他供出红军情报,他宁死不从,被关小黑屋也没松口。 因年纪小,敌军没下狠手,关了半年后送回江西,他却始终没忘红军身份。 老娘用 30 块大洋赎他时,他说 “就算腿瘸了,我还是红军的人”。 1949 年解放后,肖成佳的 “隐性功绩” 藏在乡村建设里。 他虽没证明无法恢复红军身份,却主动帮乡里写宣传材料、教农民识字。 土改时,他用当年宣传红军的本事,向乡亲们讲解政策,化解多起矛盾。 村里修水渠,他拄着拐杖带头挖土方,说 “当年能扛枪,现在就能扛锄头”。 1979 年为找黄火青证明身份,他卖了下蛋母鸡当路费,坐 3 天 3 夜车到北京。 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门口等了 3 天,不顾危险拦下黄火青的车。 急得唱起 45 年前的《行路歌》,才让老首长认出,最终拿到关键证明。 这不仅是为自己正名,更是为当年失散的战友,保留一份红军记忆。 1980 年起,肖成佳恢复红军身份后,他每月领到补助,却没闲着,主动去学校讲红军故事。 用自己的经历,教孩子们什么是 “红军精神”,累计宣讲超百场。 有学校请他当校外辅导员,他拄着拐杖准时到场,从不要任何报酬。 不少孩子受他影响,长大后参军入伍,说 “要像肖爷爷一样保家卫国”。 1990 年,肖成佳还帮 3 位失散老红军找到了证明。 他凭借当年的记忆,联系上黄火青等老首长,为战友们提供关键线索。 其中两位老人在他的帮助下,成功恢复红军身份,领到了补助。 他说 “当年一起打仗,现在能帮一把,就是对牺牲战友的交代”。 2005 年肖成佳去世后,他的功绩被家乡人代代相传。 当地政府为他立了纪念牌,详细记载他的战场与宣传功绩。 有人把他的故事写成小册子,纳入当地红色教育材料,教孩子们铭记。 他的红军身份证明被捐赠给当地纪念馆,成了展示红军精神的重要展品。 每年清明,都有群众和学生来他墓前献花,缅怀这位 “有功劳的老红军”。 如今,肖成佳的故事仍在江西吉安流传,他的功绩虽不惊天动地。 却用 “小而实” 的坚守,诠释了红军战士的初心。 从 15 岁的宣传队长,到 87 岁的红色宣讲员,他的一生都在 “立功绩”。 这些功绩无关名利,却让 “红军精神” 在平凡中闪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他用一生证明,坚守信仰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主要信源:(投资资讯网——肖成佳:一首歌曲,在43年后证明红军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