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40年,皮定均看中了女干部张烽,便请县长出面说媒。张烽得知县长的来意

千浅挽星星 2025-11-13 18:02:02

[微风]1940年,皮定均看中了女干部张烽,便请县长出面说媒。张烽得知县长的来意后,直接拒绝道:“皮定均的条件确实不错,但我不想嫁给她。”   1940年时,26岁的皮定均已是太行山区有名的抗日将领,他刚指挥了一场成功的突袭战,消灭了三百多名日伪军,声望很高。   但就是这样一位在战场上勇猛的将领,在面对涉县妇救会主任张烽时,身上的光环却起不了作用。   张烽年轻貌美,有文化且工作能力强,被大家称为“铁娘子”,她心里有个想法:绝不嫁给军人。   这并不是她挑剔,而是在妇救会工作期间,她亲眼见过太多姐妹今天还在为结婚高兴,明天就因为丈夫牺牲而成为寡妇,战争的残酷让她对和军人结婚有着本能的抵触。   所以,无论是县长郑晶华出面说媒,还是之后皮定均的上级徐子荣政委亲自上门劝说,甚至张烽的家人也轮番帮忙劝说,她都坚定地不答应,她抵触的不是皮定均本人,而是军人身份背后可能带来的生离死别。   在各种常规的追求方式都失败后,皮定均做了一件他并不擅长的事:写情书,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实在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想法,信中写道“我打仗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也想护着你”。   不过,这封信里有不少错别字,甚至把“保护”写成了“抱护”,也正是这些错别字,让事情有了转折。   张烽一开始本来想把信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但看到“抱护”这样的错别字时,忍不住笑了出来,从这些写得并不工整的字迹里,她仿佛看到了皮定均脱下军装后,紧张又真诚的样子。   不知为何,张烽拿起笔,把信里的错别字一个个圈出来并改正,这个举动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回应。   当皮定均拿到这封被修改过的信,凭借着战场上的敏锐直觉,他立刻意识到:“她愿意帮我改错别字,说明她对我有好感,这事有希望了。”   皮定均的真诚就这样用一种略显笨拙的方式,打破了张烽用理智筑起的心理防线。   两人的感情有了进展,但又遇到了组织规定的阻碍,当时太行军区有明确的干部结婚条件:年龄满28岁、有5年军龄、职务在团级以上。   皮定均当时就差在年龄上,他之前也曾因为这个规定和恋人陶莹分了手,可见这个规定执行得很严格。   为了能和张烽结婚,皮定均凭借自己的战功和坚定的态度,向上级申请到了特别批准,1943年6月,两人在一间破旧的土屋里举行了婚礼,仪式非常简单,连喜糖都没有,敬酒用的全是白开水。   婚礼主持人让皮定均讲讲两人的恋爱经过,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猛将,憋了半天只说了一句:“哪有什么恋爱史。”   现场一度陷入尴尬,婚礼差点变成了“沉默的婚礼”。   但张烽却理解这份沉默背后的含义,她看着眼前这个不善言辞的男人,心里很踏实,他们的感情,本就不是靠语言表达出来的。   从那封被修改的情书开始,两人之间最重要的沟通就已经完成了,这场“沉默的婚礼”反而成了两人之间无声约定的最好见证。   婚后,两人共同生活了33年,养育了七个孩子,多年后,张烽说:“我当年本来不打算嫁给军人,但我嫁给了皮定均。因为他不只是一个只会打仗的人,更有一颗真诚待人的心。”那颗真诚的心早在那封满是错字的情书中,就被张烽读懂了。   信源:人民网 爱兵爱民的皮定均

0 阅读:83
千浅挽星星

千浅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