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华人里高收入和低收入阶层各占29%,中产只占43%,比全美52%的中产比例还低。而且前10%的华人家庭收入是后10%的19.2倍,这差距比整个亚裔群体的13.3倍还夸张,说明华人内部的阶层分化本来就比想象中严重。 美国的第一代华人精英能挤入前29%,但要让后代守住这个位置,难度堪比登天。 第一代华人精英大多是靠“头悬梁锥刺股”拼出来的,数学竞赛、奥数金牌拿到手软,一门心思扎在STEM领域。但到了二代身上,这套“虎妈狼爸”的教育模式就不太灵了。 美国学校讲究所谓“全面发展”、“快乐教育”,体育、艺术、社团活动样样都要,光成绩好根本成不了“校园明星”。久而久之,不少华人二代被这种氛围同化,开始追求所谓的“兴趣自由”,今天学画画明天搞乐队,对编程、医学这些“硬核”专业反而提不起劲。 就算有少数还能在STEM领域打拼,等他们毕业找工作时又会遇到新麻烦——职场上的“玻璃天花板”比想象中更厚得多。 就像西班牙的一位华裔律师说的,他们青年委员会里不少成员在大型机构工作,可想往更高层级突破时总有看不见的阻力,这种情况在美国华人身上更普遍。 硅谷的工程师岗位里华人占比不低,但真正能坐上高管位置的屈指可数,大多数人干到中年还是资深技术岗,拿着不错的薪水但离“精英”的距离越来越远。 更关键的是文化价值观的代际变化。第一代移民背井离乡,脑子里想的都是“多赚钱、出人头地”,牺牲生活质量也要拼事业。 可二代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从小接受的是“工作生活平衡”那套理念,对父辈那种“拼命三郎”的劲头打心底里不认同。他们宁愿选择薪水稍低但压力小的工作,也不愿像父辈那样一周工作七八十小时。 之前有个调查说,美国华人二代从事医生、律师这些传统精英职业的比例比一代下降了15%,反而更多人进入了教育、社工、创意行业,这些职业社会地位不错但想积累巨额财富难如登天。 再加上美国的高税收和高生活成本,第一代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经过遗产税稀释、子女教育开支消耗,到了二代手里能剩下的也就够维持中产生活。 更别说华人普遍不擅长建立跨族裔的社交网络,第一代靠专业能力站稳脚跟,二代要是没有父辈的人脉加持,在需要资源整合的高端领域很难出头,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慢慢就成了“稳定的打工仔”。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是有一些能打破壁垒的华裔青年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第一代的精英光环就像流星,亮过一阵就暗了。 不是孩子们不够优秀,而是美国的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和文化氛围,就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华人后代慢慢拉回中产的阵营。毕竟在这个“快乐最重要”的社会里,谁愿意像祖辈那样苦哈哈地卷呢? 反正日子过得去,当个舒服的中产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这落差,确实让当初满怀期待的第一代精英们有点难以接受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