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梦中安然离世,次日,妻子吴

尔说娱乐 2025-11-13 12:27:59

1966年,大庆油田的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梦中安然离世,次日,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主要信源:(科学出版社——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 ——缅怀“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 1966年8月的一个清晨,北京地质大院的一间书房里,68岁的谢家荣整理好桌上的勘探图纸,将一支用了三十年的地质罗盘轻轻放回木盒。 窗外的梧桐树叶正渐渐变黄,他铺开一张信纸,提笔写下: "侬妹,我先走了,望你保重。" 这十个字成为他对相伴四十余年的妻子最后的嘱托。 书桌上的浓茶还冒着热气,谢家荣平静地服下了整瓶安眠药。 当妻子吴镜侬发现时,茶已经凉透了,只有那张字条静静地躺在桌面上,墨迹未干。 这位发现大庆油田的地质学家,就这样安静地告别了人世。 谢家荣与地质的缘分,要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1898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他,从小就对石头有着特别的兴趣。 别的孩子在弄堂里追逐打闹时,他却总蹲在墙角研究各种石头的纹路。 书包里常年装着小铁锤,放学路上遇到特别的岩石就要敲下来看看。 这种对地质的痴迷,让他在16岁时顺利考入农商部地质研究所。 考官还记得,当年面试时这个少年面对矿石标本不急着回答成分,而是先仔细观察色泽和结晶形态。 这种独特的观察方式,让考官们印象深刻。 1920年,谢家荣远渡重洋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 三年后获得硕士学位时,美国教授挽留他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工作,但他毅然选择回国。 他说: "中国的地质图还有很多空白,这些空白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填补。" 回国后的二十多年里,谢家荣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从玉门戈壁到西南群山,他带领勘探队风餐露宿,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野外考察时,他总是随身带着厚厚的笔记本,每晚就着煤油灯整理当天的发现。 队员们都说,谢工对地质的痴迷程度,就像挖宝人寻找宝藏一样执着。 1959年冬天,松辽平原上寒风刺骨。 谢家荣带领的勘探队在这里发现了一些不寻常的地质迹象。 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他亲自操作钻探设备,记录每个层位的岩心数据。 当钻头到达1461米深度时,终于见到了期盼已久的油砂。 这一发现,为大庆油田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然而,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1960年代的特殊时期,谢家荣的科研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更让他痛心的是,多年积累的地质资料遭到损毁。 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到办公室整理剩余的材料,有时还会悄悄指导年轻的技术人员。 "大地不会说谎,"他常对年轻同事说,"我们今天做的工作,将来一定会发挥作用。" 1966年8月,谢家荣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但他最挂念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那些尚未完成的研究课题。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仍然坚持整理了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笔记,为后来的勘探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 谢家荣离世后,妻子吴镜侬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珍藏多年的野外记录本。 每一页都工整地记录着地层数据,页边还有细心绘制的剖面草图。 这些资料后来成为我国地质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而那张写着十字遗言的纸条,被她小心地珍藏起来,成为两人深厚感情的见证。 如今,大庆油田依然源源不断地为国家提供着能源。 每当看到油田的成就,人们总会想起这位为祖国石油事业奉献一生的地质学家。 他的一生,就像他曾经说过的: "地质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读懂大地的心声。" 谢家荣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探索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 谢家荣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科学报国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去实践的理想。 这种精神财富,比任何物质遗产都更加珍贵。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