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向中国低头!”6年前,一日企表示就是死,也不会向中国市场低头,随后便以1块的价格,把50%股份卖给了长安,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市场,那么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现在怎样了? 这说的就是铃木,当年把它带起来、还帮着在印度扎下根的铃木修,硬是让品牌喊出了这句硬气话,最后真就把合资公司一半股份以 1 块钱的价格甩给了长安,彻底从中国市场撤了。 想当年,铃木在中国可是风光过,奥拓、雨燕满大街跑,一年最多能卖 22 万辆,不少家庭的第一辆车就是它,说它是 “国民小车” 都不为过。 本以为放着 14 亿人的市场不做,铃木得慢慢衰败,可没想到这几年它反倒活出了另一番模样,只是这风光里藏着不少说不出的滋味。 2024 年它全球卖了 246 万辆车,比当年在中国巅峰时还多了二十多万,光印度就贡献了 179 万多辆,在当地的市场份额高达 42%,差不多每四辆车就有一辆挂着它的 “M” 标。 印度人就吃它那套,车小灵活,适合狭窄的道路,起售价才三万多人民币,加一次油能跑五百公里,保养一次也就四十多块钱,皮实又便宜,自然成了印度家庭的首选。 它在印度建了 6 座工厂,零部件本地化率高达 95%,成本比丰田、本田低不少,2024 年在印度的营收就有两千五百多亿人民币,净利润更是比退出中国前的全球利润还高 3 倍。 不光印度,欧洲市场它也捡了个便宜。2024 年在欧洲卖了 23.6 万辆,同比涨了 37.9%,意大利、英国都卖得不错。 欧盟碳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油耗超 5L 就得罚款,铃木的车刚好卡在红线里,Swift 百公里油耗 4.2L,Celerio 才 3.8L。 对不想花高价买新能源车的欧洲人来说,这种省油省钱的小车正好合心意,尤其是新款吉姆尼,方盒子造型讨喜,还带四驱,在法国得排队三个月才能提车,加价五千欧元都有人抢着要。 可风光背后,铃木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铃木修前年去世了,这位掌控企业四十多年的老人,直到退休都没松口对中国市场的态度,可他没看到的是,铃木如今的 “好日子” 其实是靠收缩战线换来的。 现在它全球销量里,印度占了一半多,日本本土占四分之一,剩下的零散分布在东南亚和非洲,彻底成了依赖发展中国家的品牌。 而且它卖的车都便宜,单车均价才 6.8 万元,还不到比亚迪的一半,说是全球销量前十,其实是靠低价堆出来的。 更要命的是电动化浪潮里,它已经被远远甩在了后面。比亚迪 2023 年光新能源车就卖了三百多万辆,铃木却直到 2022 年才跟丰田合作搞混动,比丰田自己晚了 15 年,比比亚迪晚了 20 年。 在印度推出的第一款电动车续航才 300 公里,价格还不低,直接被中国车企的车压着打。印度政府计划 2030 年禁售燃油车,可铃木的电动车要 2025 年才投产,这步棋走得明显慢了。 再看中国市场这边,早就不是当年的光景了。长安接手铃木的工厂后,改产自主品牌车型,有的车一年能卖 12 万台,比铃木巅峰时还多。 街头的比亚迪、吉利越来越多,新能源车随处可见,当年铃木死守的小型车市场早就被 SUV 和新能源车挤得没多少空间。 虽然现在二手车市场还能见到天语 SX4 这类铃木车型,大家也还念着它耐用省油的好,但新车市场里,早就没了它的位置。 之前铃木也想过靠丰田的渠道以混动车型回中国,可消费者根本不买账,品牌印象早就淡了。 说起来,铃木也算是选对了自己的活法,在印度、欧洲这些适合小型燃油车的市场里,它的优势确实没人能比。要是当年硬留在中国,面对新能源车的围剿,估计亏损得更多,及时抽身反倒保住了元气。 可话又说回来,这终究是无奈之举,放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不做,跑去靠低价车在发展中国家讨生活,跟当年在中国的风光比,还是差了点意思。 当年那句 “宁死不向中国低头”,现在听着更像一句赌气的话。铃木用实际行动证明,它没输得一败涂地,却也没能真正赢回曾经的高度。 它抓住了印度、欧洲的机会,却错过了中国市场的黄金十年,更错过了电动化的浪潮。 这种 “退一步海阔天空” 的活法,到底是明智还是可惜,估计连铃木自己都说不清。 参考资料:新华网《长安汽车以1元现金收购长安铃木50%股权》


琉璃药师
铃木……休已
坨坨龙
其实,我发现铃木跟五菱的产品调性蛮相像的。 都是普通人的代步车。车型都偏小巧和实用。 只可惜五菱和铃木从来没有合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