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绿营枪头 古兵圈里有个约定俗成的一个名词“绿营枪头”,由于大部分人对于中国古代兵器的认识仅仅来源于少的可怜的几本古书和古代绘画作品,碰上能对上号的就大概能照搬名称,碰到书上或画里没有的,就有人会创造出来一个新名词来,当然也是做了一些功课后, 这个绿营枪头大抵特指大量存在于山东鲁西鲁中一带的枪头(胶东沿海地区比较少见)。特征是:尺寸基本硕大(指和扎枪相比),多带铜箍,有的铜箍分几层,铜上点缀有圆形或其它纹饰,但是纹饰大都比较简陋。部分枪身有铜星装饰,一星、多星都有,部位分布于枪尖、枪身中部,根部,有的铜星脱落后可见铜星是直贯前后的,但多嵌在表面。高级一点的会有铭文刻于铜箍之上。同样形制的还有透甲锥、挂月牙枪、戟形等。 因为长年在山东的缘故,这么多年来此类“绿营枪头”平常都能见到,和其它古兵不同的是,“量大”!,早年去过一线的大跑家家里,这类枪头子基本上是整麻袋整麻袋装的,少数有铜箍、铜星的被卖家郑重其事地摆出来要高价。 时值今日,去鲁西北一些古玩市场,这类枪头仍然大量存在于古玩店内(相较于其他古兵而言……) 关于绿营枪头的争议早已有之,在此不再絮言。 从自己的角度谈谈对绿营枪头的看法,首先绿营是正规军,也就是说不只山东有绿营,全国都有绿营,为什么此类枪头仅见于山东部分地区?从传世清中晚期画作中可以看到,清军使用的枪头枪身细长,尖而锐,从自己收藏的一些明清枪头看,制式枪头或订制枪头以实用为原则,除龙吞和其它必要的造型装饰之外,少有在枪身上签铜,甚至于镂空枪身来嵌铜星。 枪头硕大的造型在清中晚期火器大量装备后,兵士身着铁盔甲的情况已经少见,少量配棉甲(绿营,这里不谈八旗兵),观察好多枪头基本没有开刃,枪头部谈不上锐,枪身边缘也谈不上锐利,当然也有开了刃的,和手里的其它枪头明显感觉到实战性差一截。 很多朋友争论如果不是制式,怎么会那么多?并且形制如此统一? 我理解是否为山东团练组织统一标准制作?团练作为民间武装,朝廷上下是既利用其稳定乡梓,又在武备上防止其坐大影响到正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主要是唬人就可以了……战斗力是忽略不计的,由于团练武装经费基本靠各地自筹,所以山东地方团练组织按照一定标准统一制作了这些被后世称为“绿营枪头”的武备。 加上山东近代以来红枪会等各种怪力乱神风起云涌不断,社会治安状况一直堪忧,所以才会有民间大量存放枪头、大刀,习武之风盛行。 综上所述,我认为此类枪头不宜称之为“绿营枪头”,似称其“山东枪头”为合适一些。一家之言,供大家批评。 附图一至三为山东枪头,五为实战藏枪,六后面为实战花枪,七八图为部分明清实战枪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