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乡村空巢老人只剩孤单乡村的清晨,炊烟刚散,赵奶奶就坐在门槛上反复擦拭手机——

掠过桜 2025-11-12 18:24:45

别让乡村空巢老人只剩孤单乡村的清晨,炊烟刚散,赵奶奶就坐在门槛上反复擦拭手机——屏幕里存着远在国外的孙子的照片,可视频通话时,她总怕自己耳背听不清,连话都不敢多问。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乡村格外常见:老人守着操劳半生的家,孩子却在千里之外奔波,空落落的院子里,只剩时钟滴答声陪着他们熬过日夜。尊老敬老爱老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从前,乡村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暖社群,谁家老人有难处,邻里都会搭把手;如今,城镇化、国际化让年轻人奔向远方,空巢老人成了乡村里的“孤独群体”。他们或许能自己做饭、自己种菜,可最怕的是生病时没人递杯水,想聊天时没人说句话,连缴电费、查医保这样的小事,都能难住他们好几天。这份“凄凉”,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精神孤单,是“老有所依”的期盼落了空。有时我在想,如果有关部门能够组织乡村五六个老人为一个小组,并安排专人陪伴照料,是不是可以有效解决乡村养老的“痛点”。这样的小组模式,既有“同龄人陪伴”的温度,又有“专人照料”的精准——老人们凑在一起,能聊聊当年种庄稼的旧事,能一起在院子里晒晒太阳、下下棋,不用再对着老屋发呆;而专人对接,能帮他们代买常用药、教他们用智能手机视频,甚至在他们身体不适时及时联系医院。比起大规模养老机构,这种“小而美”的模式更贴合乡村老人的生活习惯,也更能守住他们熟悉的“家的味道”。当然,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不能只靠有关部门的努力。村里的返乡青年可以当志愿者,教老人拍视频看戏曲;镇上的卫生院可以定期上门体检;在外的子女也能多打几通“不只是报平安”的电话,而是问问父母今天吃了什么、和邻居聊了什么。养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拧成一股绳的“暖心工程”。 乡村的老人,曾用双手种出了一家人的口粮,用脊背撑起了一代人的成长。他们把最好的年华给了家庭,给了土地,如今不该只守着孤单过日子。期待“小组式照料”能走进更多乡村,让老人们的院子里重新响起笑声,让“老有所依,老有所乐”不再是期盼,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幸福的安享晚年,这才是对尊老敬老爱老最温暖的传承。

0 阅读:0
掠过桜

掠过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