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决定从11月10号开始,暂时停止对美国那部分24%的额外关税征收,但原本10%的基本税率还会保留,这个调整涉及大豆、小麦和鸡肉这些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都是我们平时吃饭生活常会用到的东西,表面上看像是中方做了让步,实际只是把之前多收的那部分税先缓一缓。 现在的国际粮市,乱成一团。俄乌打了四年,黑海粮食通道时断时续,乌克兰玉米出口少了快四成,俄罗斯小麦运出去要多花三成运费。另一边,巴西遭遇罕见旱灾,2025年大豆要减产1200万吨,国际大豆价格直接飙到每吨600美元。 这时候中国调整关税,哪里是妥协,分明是踩着节奏补短板。咱们国家的大豆自给率才15%,说白了,饲料厂的鸡饲料、猪饲料,超市货架上的豆油、调和油,十成里有八成半得靠进口。 之前巴西一直是主力,2025年1到8月就给咱们送了6600万吨,占了进口总量的85%还多,可这减产一来,年底能剩下的可出口量估计就400万吨左右,连塞牙缝都不够。 关键是巴西还趁机涨价,以为能拿捏住咱们,结果把自己玩进去了。这时候把美国大豆请回来正好填坑,要知道美国大豆本来就品质不错,自然干燥水分少,不像巴西大豆收获时赶上雨季,烘干不当还容易变质,而且九成五的美国大豆都有可持续发展认证,对看重ESG的国内企业来说正合适。 早有苗头显示中粮集团已经出手买了18万吨,白宫更是放出话来,说中国今年至少会买1200万吨,未来三年每年2500万吨,这缺口补得稳稳当当。 而且这招直接掐住了国际粮价的“七寸”,最终受益的还是老百姓的餐桌。懂行的都知道,大豆榨完油剩下的豆粕,是饲料里的“蛋白质担当”,能占饲料成本的两到三成。 2022年就有过先例,当时豆粕价格涨了47%,猪肉价格立马跟着涨了61%,生猪价一度飙到28块多一公斤,菜场里的五花肉都快让人望而却步了。 现在国际大豆价冲到600美元一吨,要是不赶紧找补,用不了多久饲料厂就得涨价,猪肉、鸡肉跟着起哄,超市里的食用油也得贴上新价签。 把美国大豆拉进来就不一样了,等于给市场多塞了个“压舱石”,美国大豆库存消费比都涨到18.7%了,创了十年新高,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价格早就跌穿了底,他们正愁卖不出去,咱们这时候接手,既能拿到实惠价,又能逼着国际粮商不敢随便抬价,简直是一举两得。 这背后更藏着全球博弈的智慧,完全是“你来我往”的主动布局,跟妥协半点不沾边。早年间咱们确实吃过依赖的亏,2003年美国就联合粮商先抬价再压价,把国内压榨企业坑得够呛,那时候“怕美国不卖”的焦虑真不是假的。 但现在早不是当年了,2018年贸易战咱们反制加税,美国大豆对华出口直接断崖式下跌,当年美国豆农就愁得满仓大豆卖不出去,连前总统都得发帖求着咱们买。 这些年咱们早把供应链铺得更稳了,除了巴西、美国,阿根廷刚取消出口关税,咱们立马订了10船大豆,俄罗斯、非洲的货源也在慢慢起来,形成了“多国补位”的格局,美国大豆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巅峰时的34%跌到现在的5%到8%,早就不是不可替代的了。 这次暂停额外关税但保留10%基本税率,就是明摆着“给你机会但别得寸进尺”,既展现了合作的诚意,又守住了原则底线,美国大豆协会的人在进博会上都快把“盼订单”写在脸上了,这主动权早就攥在咱们手里。 说到底这就是笔“三赢账”,供应链上补了巴西减产的窟窿,民生上稳住了猪肉和食用油价格,博弈中既给了对方面子又占了里子。要知道中国的中产群体未来十年要从4亿涨到8亿,对肉蛋奶的需求只会增不会减,粮食安全从来都是头等大事。 这种不卑不亢的操作,既没被国际粮市的乱局带着走,又精准护住了老百姓的餐桌,还顺便给全球贸易递了个台阶,这格局可不是简单的“让步”能概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