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中国会放弃2036申奥! 当年中国举办奥运,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反复来挑毛病,让中国人身心受到了极大伤害,如今现在没人申办了又想起中国,不理他们对我们来说是最正确的选择。 2008年北京奥运的投入账至今算得清,前前后后投入的资金达到3000亿,这笔钱常被外界误读为"面子工程",实则真正花在鸟巢、水立方这些标志性场馆上的只有100多亿,剩下的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老百姓日常能用的民生设施。 就说北京地铁10号线,这条被称为"奥运专线"的线路,2008年7月正式开通,串联起奥运场馆和城市核心区,当年为了赶工期,建设者们两班倒连轴转,仅用三年就完成了原本五年的建设计划。 如今这条线路每天客流量稳定在百万级,早晚高峰时车厢里挤着的上班族,或许没多少人会想起它最初是为奥运建的,但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便利。 北京五环路的扩建工程也是借着奥运的契机提速的,原本规划到2010年完成的全线贯通,硬是提前两年收尾,投资超130亿的道路将北京各区域串联得更紧密,当年奥运期间承担了大量赛事相关车辆的通行任务,现在不管是自驾出游还是跨区通勤,五环路都是不少人的首选。 还有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投入近20亿提升处理能力,不仅保障了奥运期间的水质要求,更让周边几十万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这些投入从来都不是为了撑场面,而是真金白银砸进了民生里。 可即便如此用心,国际奥委会的考察团还是带着放大镜来挑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空气质量问题,当时我国有明确的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可考察团非要强调"与国际接轨",要求采用欧洲的更严格标准。 为了达到这个标准,北京及周边地区关停了近300家高污染企业,仅首钢搬迁就投入了超过200亿,还投入183亿用于燃煤锅炉改造、扬尘治理等环保工程,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全靠我们自己消化。 更让人无奈的是标准的双重性,后来东京奥运会为了省钱搞临时场馆,被夸成"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而当年北京为了适配赛事需求调整部分场馆功能时,却被考察团反复核查,连座椅间距、通道宽度都要拿着尺子量,稍有偏差就要求整改。 2008年奥运期间成立的临时仲裁庭,曾处理过一起西班牙女曲的参赛资格案,西班牙队有队员兴奋剂检测存疑,阿塞拜疆队上诉要求取代其参赛资格,最终仲裁庭以"单一队员疏忽"为由维持了西班牙队的参赛资格。 可换成中国选手,哪怕是训练中的微小争议,都会被无限放大。 当年有位举重选手因训练服标识尺寸问题,被考察团要求提交书面说明,前后修改了五次才通过,而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某欧洲选手身上时,却只是口头提醒就过了关。 这种区别对待不是个例,当年我们的安保预案光是书面材料就堆了半人高,每个环节都要接受三轮以上质询,而伦敦奥运会前出现的安保公司人员短缺问题,国际奥委会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让主办方"尽快补充"。 那些年国际奥委会的委员来了一批又一批,每次考察都带着厚厚的细则清单,小到场馆标识牌的字体大小、颜色对比度,大到运动员接驳车辆的等待时间,甚至要求志愿者必须掌握三种以上外语的日常对话。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我们的志愿者提前半年就开始封闭式培训,不少大学生推掉了实习机会,工人师傅们在工地过年成了常态,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连续几个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全国上下都憋着一股劲,想把这场奥运办得漂漂亮亮,可换来的不是对等的尊重,而是没完没了的额外要求,就像你费心准备了一桌宴席,客人却对着餐具挑三拣四。 现在奥运会没人愿意办,核心原因就是"费力不讨好"。 2024年巴黎奥运会原本有五个申办城市,结果先后有汉堡、罗马等四个城市因为民众反对而退出,只剩下巴黎独苗;2028年洛杉矶更是直接"被指定"为主办方,因为根本没人竞争。 说白了就是账算不过来,除了直接投入的建设资金,还要承担国际奥委会的各种隐性要求,赛后场馆维护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少城市办完奥运后留下一堆"白象场馆",既浪费资源又加重财政负担。 这时候国际奥委会想起中国的好,无非是看中我们有能力兜底,既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又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可他们忘了当年是怎么对我们的。 如今的中国早就不需要靠办奥运来证明自己了。 当年3000亿的投入虽然改善了民生,但如果集中投到医疗领域,能新建上百所三甲医院;投到教育领域,能让数十万乡村学校用上现代化教学设备。 现在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养老金能不能按时上调,看病挂号是不是更方便,孩子上学能不能少点负担,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需求,比一场奥运的虚名重要得多。 国际奥委会要是真有诚意,就该改掉那些霸道规矩,少点双重标准,多体谅主办国的实际难处,而不是等到没人办了才想起找人"接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