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一万次,不如行动一次,日本年年有人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何不反其道而行之?将日本战犯仿塑成岳飞墓前般的跪像,置于每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前,供国人控诉、唾弃、示众,以彻底揭露并摧毁军国主义的神话,这何尝不是正义之举? 每次有人参拜,新闻就会刷屏,中国、韩国的抗议接连不断,可几十年过去,香火依旧旺盛,历史的阴影并没有被真正驱散,靖国神社表面是宗教场所,背后却是一种态度,一种不愿面对侵略罪行的态度。 从东京审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抗议文件,再到学者揭露日本教材中“战争美化”的倾向,这一切都在提醒——日本社会的部分力量从未真正忏悔,而在中国的土地上,抗日战争遗址和纪念馆已超过两千处,铭记的仪式年年都有,却始终少了点“让人看到的惩戒”。 于是有人提出,把日本战犯仿塑成跪像,放在每座抗日纪念馆前,让历史不只是文字,而是能让人触摸到的记忆,这话一出,舆论立刻沸腾,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警醒,也有人担心会激化矛盾,问题是,口头抗议几十年,日本军国主义思潮依然在暗处蠢动,那我们该不该有一次真正的行动? 如果说靖国神社是他们用来洗白历史的“圣地”,那跪像就该是我们让历史说话的方式,岳飞墓前的秦桧夫妻跪像,几百年来风雨不倒,不靠标语,却成了全民共识的象征——背叛国家的人该跪着面对后人。 战犯跪像的意义其实一样,它不是为了羞辱日本人民,而是让军国主义者永远无地自容,就像四川眉山抗战纪念馆、云南腾冲国殇墓园,那几尊低头的日军石像,每一道裂痕都像是一段血泪史的延续,提醒人们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恩赐,是用生命换来的代价,每个看着那跪像的小孩,都会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书本上的口号,而是血淋淋的事实。 真正的忏悔需要形象去承载,一个民族如果不敢让加害者低头,记忆就会慢慢被风吹散,设立战犯跪像,并不是情绪化的泄愤,而是文明社会对正义的坚持,它传递出的,不是仇恨,而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 日本年年祭奠侵略者,我们为何不能用自己的方式祭奠受害者?这不是外交问题,而是民族气节的选择,历史不能被粉饰,记忆不能被删除,跪像的存在,就是告诉全世界:战争的真相永远不会被埋葬,每一座跪像,都是和平的坐标,是对亡灵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警示,当阳光照在石像上,人们看到的不只是历史的罪恶,更是一个民族不肯遗忘的良知。 劝一万次,不如行动一次,用雕塑去替代口号,用行动去回应挑衅,这才是最有力量的和平姿态,让每个抗战纪念馆前的跪像,成为中国人对世界说出的最坚定一句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未来,你觉得,在纪念与和解之间,我们该怎么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