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 火箭又发射失败了! 而且好巧不巧,这次恰好又是 民营火箭。   “末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2025-11-11 17:41:19

就在今天, 火箭又发射失败了! 而且好巧不巧,这次恰好又是 民营火箭。   “末段异常提前关机”,短短七个字的通报,宣告了这次发射任务的失利。这枚由星河动力研制的火箭,没能把那颗高性能遥感卫星送进预定的太阳同步轨道。要知道,太阳同步轨道可不是随便进的,这种轨道上的卫星能每天在同一时间经过地球同一地点,拍出来的遥感照片明暗一致,对农业监测、环境普查这些活儿至关重要。   可现在,卫星没能入轨,前期的研发、生产、测试成本全都打了水漂。 说起谷神星一号,在民营航天圈那可是响当当的 “明星火箭”。这玩意儿全长约 20 米,比六层楼还高,起飞时 33 吨的重量里藏着 560 千牛的推力,相当于几十辆大卡车同时发力。   它的前三级用的是固体推进剂,就像大号烟花的燃料,点火快、推力猛;最关键的第四级用了 MON-3 和 MMH 双组元液体推进剂,这种燃料能精准控制推力,是实现入轨的 “临门一脚”。   研制它的星河动力更不是小作坊,截至今年 4 月,他们已经用谷神星一号完成 18 次发射,送了 77 颗卫星上天,是国内民营火箭里发射次数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去年还拿了全球商业航天公司第三的成绩。   可这次不一样。遥十九箭的一至三级飞得顺风顺水,分离也毫无问题,偏偏在最关键的末级入轨阶段掉了链子。航天工程师私下说,这种末段关机大概率出在三个地方:要么是推进剂供应系统堵了或者漏了,就像水管突然停水;要么是发动机的控制逻辑出了 bug,指令传错了;再不然就是姿态调整没跟上,火箭歪了导致发动机保护关机。   这几个环节看着独立,实则环环相扣,太空里温度骤降几百度,气压接近真空,哪怕一个小零件的热胀冷缩,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蓝箭航天今年 8 月就出过类似问题,朱雀二号火箭的二级供电母线因为低气压电弧放电短路,直接导致姿态失控,可见极端环境对火箭的考验有多苛刻。   有人可能会问:“民营火箭是不是不靠谱啊?” 这话真冤枉。截至目前,谷神星一号总共发射 22 次,就失败 2 次,成功率超过 9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要知道,2023 年全球商业火箭因为电气系统出问题的失败案例还占 18%,到 2025 年才降到 9%,这说明整个行业都在踩着失败往上走。   而且星河动力能做到陆射、海射都拿手,去年 8 月海射型遥三箭还精准把 6 颗卫星送进 535 公里的轨道,这种灵活性连很多国家都羡慕。   更关键的是 “归零机制”—— 航天圈的行话,就是出了问题必须查到底、改到位。当年遥十一箭失利后,星河动力把喷管加工流程里的每个步骤都拆了重审,连工人的操作手法都做了标准化培训。   这次失利,他们已经表态要全力排查,参考蓝箭航天的经验,大概率会做全任务剖面仿真,再搞地面极限环境测试,直到把故障机理彻底搞清楚。这种 “砸钱也要找病根” 的态度,才是民营航天能成长的核心。   其实换个角度想,失利未必是坏事。谷神星一号的四级发动机推力只有 2.5 千牛,相当于 250 公斤的力量,要推着卫星精准入轨,误差不能超过几毫米,本身就是 “针尖上绣花” 的技术活。   这次出问题,反而能逼着工程师们在推进剂控制、极端环境适应性上做突破。就像当年马斯克的猎鹰火箭炸了十几次才搞定回收技术,航天技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爆炸、每一次关机,都是在给成功铺路。   而且民营航天的意义,本来就在于 “试错”。国家队要保重点任务,容错率低;民营公司船小好调头,能更快尝试新技术、新方案。星河动力一年能搞 7 次发射,这种高密度发射本身就是在积累数据、暴露问题。   这次末级故障,说不定能推动整个民营航天圈重视上面级技术,以后再做火箭,可能会给推进剂系统加双重冗余,或者优化控制逻辑的抗干扰能力。   当然,心疼是真的。一枚火箭造价好几千万,一颗遥感卫星更是价值不菲,更别说背后几百号人的心血。但航天从来不是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的行业,怕的不是摔跟头,而是摔了之后爬不起来。   从遥十一的 “加工失误” 到遥十九的 “末级关机”,能看出来星河动力的问题从低级操作失误,变成了高级技术挑战,这本身就是进步的证明 —— 说明他们已经跨过了 “会不会造” 的阶段,开始向 “造得精” 冲刺了。   现在酒泉的发射塔架已经开始清理,星河动力的工程师们应该正在对着遥测数据熬通宵。或许几个月后,改进版的谷神星一号会再次点火,到时候四级发动机可能会更稳定,控制逻辑会更完善。   就像网友说的:“请继续努力,让中国航天更加强大”—— 这句话,才是对失利最好的回应。毕竟,真正的航天强国,从来不是靠 “零失误” 吹出来的,而是靠 “摔得起、改得快、顶得住” 拼出来的。

0 阅读:6

猜你喜欢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幻竹论明渊纪事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