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停摆40天”致航班瘫痪!孙玉良:如此“民主”是灯塔?】 美国政府“停

航安守望台 2025-11-11 17:05:46

【美国政府“停摆40天”致航班瘫痪!孙玉良:如此“民主”是灯塔?】 美国政府“停摆”进入第40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突然像一台电量耗尽的机器,连机场航班都开始卡顿。 截至11月9日傍晚,美国已有2309架航班取消,8113架延误。航班跟踪网站的数字像心电图一样跳动着,美国交通部长达菲在镜头前发出警告——再这么停下去,美国的航空交通就要“几乎陷于停滞”。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自7日开始执行“强制削减航班”政策后,取消航班数量一夜之间翻倍,从6日的202架暴涨到7日的1025架,再到8日的1566架。一个全球枢纽型国家,竟然在一周之内,把自己的航班系统搞成了“限飞区”。 问题的根源,在于“停摆”——那个美国政治体系最熟悉、最荒诞的词。从10月1日以来,联邦政府没钱发工资,大批空管员被迫无薪上班,有人请假,有人彻夜加班。控制着数千架飞机升降的岗位,如今靠“意志力”维持。美国联邦航空局不得不宣布,从7日起减少全国40个主要机场的航班,削减幅度将逐步扩大到10%。这意味着,在感恩节前后,全美可能会有上千万人被困在地面上。 感恩节,是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家庭节日;而黑色星期五,是经济最热的消费节点。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凯文·哈西特已经在电视上承认——如果那段时间人们无法出行,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很可能会出现负增长。一个国家的政治对抗,正在直接拖垮普通人的航班、节日和钱包。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机场大屏上密密麻麻的红色“延误”“取消”,旅客席地而坐,空管室灯光昏暗,几位疲惫的控制员盯着雷达屏幕硬撑。然后在华盛顿,国会山依然灯火通明,民主党与共和党继续在医疗补贴条款上拉锯。参议院民主党人提出一项方案——延长《平价医疗法案》中的医保补贴一年,被共和党人干脆拒绝。于是,政府依然停摆,航班继续延误,官员照样在镜头前表达“担忧”。 这就是如今的美国政治:一个陷入程序性僵局的巨人,嘴里喊着“自由与效率”,脚下却被自己绑住。40天,足以让一个人完成环球旅行,如今却成为美国政府停工的日常长度。航空系统不是孤岛,它只是整个国家运行的缩影。当空管员无薪加班、机场人满为患时,背后折射的正是一个制度的疲态。这样的“民主”被称为“文明的灯塔”,成为对西方民主最大的讽刺。 人们曾经以为,美国的“停摆”只是财政技术问题,是国会斗气的暂时性副作用。可40天之后,现实像一面镜子,把政治的荒诞照得刺眼。一个号称“世界民主灯塔”的国家,政府因为内部撕扯而无法运转。管交通的没钱,发工资的没批文,搞安全的在休假,最后连航班也成了人质。 交通部部长达菲说,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到感恩节前夕,美国的航空将几乎“停摆”。那将是一种多么讽刺的象征:连天上的飞机都飞不动了,地面上的政治还在兜圈。 而国会呢?7日之后终于开会,9日甚至罕见地在周日召开会议——这被媒体称为“危机时刻的象征”。可议事厅里依旧是老剧本:民主党坚持加码医保补贴,共和党坚决不同意。双方的分歧不仅是预算,更是一种政治姿态的对抗。谁也不想先退一步,因为退就是输。 有人说,这种“停摆文化”是美国政治的一部分,是制衡制度的极端体现。但当制衡变成互相拆台,当制度的复杂性被政党当作武器,当政府的运转需要靠民众的耐心来“撑过危机”,那就不再是制衡,而是瘫痪。 航空是一个国家运行效率的晴雨表。当飞机不能准点起飞,就意味着背后的系统出了问题。更可怕的是,这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个循环。从1995年到现在,美国政府已经“停摆”过二十多次。它几乎成了国会的周期性疾病。每次停,经济受损,民意疲惫,最后靠“临时预算”续命,直到下一次停。 这一次,也许情况更糟。达菲的警告已经非常具体——随着人手减少,航空安全风险在上升。没人愿意坐上一个由“超时工作”的空管员指挥的航班。安全,不该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 华盛顿的争吵看似抽象,其实离每一个普通人都很近。从机场到商场,从加油站到邮局,停摆的影响正在蔓延。而那些掌握投票按钮的政客,却在这场“政治人质危机”中继续计较谁能赢得话语权。 一个国家能否伟大,不在于能造多少飞机,而在于能否让飞机准点起飞。美国这场停摆,正让世界看到:超级大国也会在内部撕扯中失速。当飞机都飞不动时,也许才会有人意识到:政治,不该是把自己按下暂停键的游戏。

0 阅读:0
航安守望台

航安守望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