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蒙曼50岁至今未婚,朱迅问她:“你最想嫁给谁?”谁承想,她脱口而出说的一个名字,却让全场观众哄堂大笑! 蒙曼出身于书香世家,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七八岁时就开始阅读诗词,最初读《十八家诗抄》,后来,父亲告诉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于是,在唐诗的启蒙下,她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美好。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蒙曼,从小饱读诗书,尤其酷爱古诗词。 1992年,蒙曼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接着继续在北京大学读博,随后回到母校中央民族大学,成为了一名教师。她讲的历史课生动有趣,把枯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讲得活灵活现,仿佛带着学生们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 谁能想到,面对朱迅这个直击人心的问题,蒙曼连犹豫都没犹豫,张口就来:“李白啊!”话音刚落,现场观众直接笑作一团,朱迅也跟着打趣:“诗仙可不会下凡娶你哟!”蒙曼却认真摇头,眼神里满是笃定:“能和这样的人精神相伴,就够了。”这话听着玩笑,却藏着她一辈子的热爱——从儿时父亲念叨的“诗必盛唐”,到如今深耕的唐代历史,李白早已是她心中最鲜活的“精神知己”。 在中央民大的课堂上,蒙曼讲李白从不是干巴巴的诗句解析。讲到“飞流直下三千尺”,她会站在讲台上手舞足蹈,模仿瀑布奔涌的模样;说起“举杯邀明月”,她又会放慢语速,让学生们跟着体会诗仙的孤独与洒脱。有学生回忆,蒙曼的课永远座无虚席,连走廊里都站满了旁听的人,下课铃响了,大家还缠着她问“李白当年真的喝过那么多酒吗”“他被贬的时候心里难受吗”,而她总能用通俗的话把历史背景讲透,让千年前的诗人变得像身边朋友一样亲切。 博士期间主攻唐代史的蒙曼,最擅长的就是把诗词和历史绑在一起讲。她解读《将进酒》,不会只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还会补充李白写这首诗时的境遇——仕途不顺却从未消沉,这份通透才是诗句的灵魂;她聊《静夜思》,也会提到盛唐文人的漂泊常态,让“床前明月光”不只是思乡,更藏着时代里文人的坚守。这种“诗史结合”的讲法,后来让她走上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也让更多观众记住了这个说话干脆、眼里有光的才女。 在节目里,蒙曼的点评从不让人失望。选手背不出诗句,她不会苛责,反而笑着补充背景;观众听不懂典故,她三言两语就能掰明白。有一次,一位选手解读“春风不度玉门关”,只说了思乡之情,蒙曼立刻接上:“你别忘了,这句诗背后还有盛唐的边防故事,将士们的家国情怀才是最动人的。”简单一句话,既点透了诗句的深层含义,又没丢了通俗的表达,难怪网友都说“听蒙曼讲诗词,比追剧还上瘾”。 有人总问她,50岁未婚会不会遗憾?蒙曼从来没正面回应过,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的生活早就被热爱填满了。除了上课、录节目,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书房里,翻着泛黄的史料,梳理唐代人物的脉络,偶尔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对她来说,婚姻从不是人生的必选项,深耕自己热爱的领域,和千年前的文人墨客“对话”,才是最踏实的幸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