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华人专家信誓旦旦:俄罗斯一旦在俄乌战争中取胜,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输家。真的是如

红楼背疏影 2025-11-11 11:14:29

美籍华人专家信誓旦旦:俄罗斯一旦在俄乌战争中取胜,中国将成为最大的输家。真的是如此吗? 美籍华人学者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若俄军在俄乌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中国将成为“最大输家”,理由是俄罗斯会“恃强凌弱”挤压中国利益,且西方会联手围堵中国。 先看战局本身,当前并非“俄军稳赢”的局面,11月8日,俄军东部军区发言人科纳申科夫通报已控制库皮扬斯克70%城区,但乌军在扎波罗热方向发起牵制性进攻,11月8日乌克兰南方作战指挥部证实突破梅利托波尔外围防线。 更关键的是,俄军虽战术升级,每日出动80-100架次无人机打击乌军后勤,但自身也投入8万兵力,占在乌总兵力的22%,再分兵已露破绽。 即便俄军最终达成战略目标,所谓“中国输家论”也忽略了中俄关系的核心逻辑——平等合作而非依附。 2025年1-9月,中俄贸易额达1920亿美元,其中能源贸易占比58%,但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均价为62美元/桶,低于国际均价8%,且采用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45%。这种互利模式不同于美欧对俄制裁前的“单向依赖”,俄罗斯想“恃强凌弱”缺乏基础。 1979年阿富汗战争后,苏联虽一度强势,但与中国仍保持边境谈判,并于1989年实现关系正常化,核心原因在于双方实力均衡。 当前中国GDP为俄罗斯的10倍,国防预算为其3倍,在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等领域保持领先,俄罗斯若选择对抗,需考量自身实力。反观美国,1991年海湾战争取胜后随即施压中国,这种“赢家通吃”的行为正是前车之鉴。 西方围堵的说法缺乏现实基础,核心原因是欧洲对中国市场存在刚性需求,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11月7日承认,对乌援助承诺的100万发炮弹仅交付35万发,根源在于德国莱茵金属等企业产能不足。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中国特种钢材出口中欧盟占比达23%,而该类钢材是炮弹制造的关键原料。欧盟若实施联合围堵,需首先解决自身产能短板。 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深度绑定更让围堵策略难以落地。2025年1-9月,中国对欧盟光伏组件出口额达210亿欧元,占欧盟市场份额的65%,而欧盟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42.5%,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的依赖度短期难以替代。 德国大众集团更是加码在华投资,其位于安徽的新能源汽车工厂2025年三季度产能提升至30万辆,其中60%的零部件由中国本土供应链提供,这种“研发在欧洲、制造在中国、市场共分享”的模式,已成为中欧企业合作的主流形态。 欧盟委员会能源委员西姆松坦言,若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加征关税,欧盟能源转型成本将增加至少180亿欧元,这对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而言显然得不偿失。 从地缘利益视角看,俄军若取胜,中国西北边境安全环境将得到改善。库皮扬斯克等战略要地若被俄军控制,俄罗斯对中亚的影响力会有所提升,但中亚国家已形成独立外交立场。 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期间,哈萨克斯坦明确表示“不选边站”,同时与中国签署120亿美元油气管道协议。中国通过上合组织框架与中亚开展合作,无需依赖俄罗斯。 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中国与巴基斯坦深化合作,形成战略牵制;如今俄乌冲突持续,美国将60%的海军力量部署在印太,但陆军主力被牵制在欧洲。 美国国防部11月5日发布的兵力部署报告显示,驻欧洲美军达10万人,较2022年增加50%,这反而给中国争取了发展空间。 “中国输家”的论调本质是对冷战思维的照搬。张教授未能注意到,2025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6800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22%;与中东国家签署的人民币结算石油协议已覆盖12国,这些合作基础不受俄乌战局影响。 反观美国,第47任总统特朗普暂停40亿美元对乌援助后,欧盟对美信任度降至32%,西方联盟内部已出现明显裂痕。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俄军若取胜可能加速“去美元化”进程。2025年俄军在乌作战消耗的560亿美元军费中,30%来自中国购买能源的预付款,这种“能源换资金”模式已推动美元结算份额下降。 若俄罗斯进一步推广该模式,将为中国主导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带来发展机遇。截至2025年9月末,CIPS已接入1700余家境内外参与者,业务触达189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其影响力提升对中国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需警惕潜在风险,例如俄军若因过度消耗导致国力衰退,可能对北极航道合作产生影响。但总体而言,无论俄乌战争结局如何,中国“立足自身,多边合作”的应对策略保持稳定。 专家的言论虽看似专业,实则是脱离实际的主观判断,低估了中国的战略定力与综合实力。在复杂国际格局中,务实合作的国家不会成为输家,沉迷零和博弈的势力才可能面临困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