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评:镇政府的“门禁”当为“民心”让道 “我们的各级政府前边都要加上‘人

愿心想事成 2025-11-11 11:00:20

新华视评:镇政府的“门禁”当为“民心”让道 “我们的各级政府前边都要加上‘人民’二字”,毛主席的谆谆教诲,深刻阐明了人民政府的根本属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镇政府作为离群众最近、联系群众最直接的基层政权,本应是群众抬脚能进、有事能说的“家门口机关”。然而现实中,一些镇政府却在大门口设置道闸、岗亭,门卫审查层层加码,群众进出需登记、联系、确认多道手续,甚至“找的人不在就不能进入”。这道物理意义上的“门禁”,正在悄然变成横亘在干群之间的“心墙”,不禁让人发问:直面群众的镇政府,为何要设“门禁”?若群众进政府门都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从何谈起? “门禁”的设置,并非全无看似合理的借口。部分乡镇干部坦言,设置门禁是出于安全管理考量,担心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影响办公秩序;还有人认为,乡镇已设有信访接待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无需再敞开政府大院,“政府大院不是公园,不能随便逛”。这些理由看似站得住脚,实则暴露了基层治理中服务意识的缺失与治理自信的不足。安全管理与便民服务本非对立关系,办公秩序的维护也不应以隔绝群众为代价。如果将群众简单等同于“安全隐患”,把正常来访视为“干扰办公”,本质上是对“人民公仆”身份的错位认知,更是对群众路线的偏离。 反观那些敞开大门的乡镇,恰恰用实践证明了开放与秩序可以并行不悖。安徽六安市舒城县政府大院无门禁、停车免费,被群众称为“比自家小区还容易进出的政府大院”;江苏泰兴市宣堡镇、靖江市孤山镇让群众自由进出,办公秩序并未受到影响;农忙时节,河南滑县、山东多地乡镇政府主动敞开大院,让农户晾晒粮食,金黄的稻谷铺满院坝,成为干群同心的生动写照。这些案例充分说明,政府大院的开放不仅不会引发混乱,反而能拉近干群距离。群众走进大院,或许是为了办事,或许是避雨歇脚,或许只是逛逛看看,这份自在与信任,远比冰冷的门禁更能守护政府办公的安宁。 “门禁”虽小,却折射出基层治理的大问题。群众抱怨“门难进”,并非单纯质疑手续繁琐,更多是失望于人性化服务的缺失,担忧“事难办”“脸难看”。当群众带着诉求而来,却被挡在大门之外,即便最终通过信访接待中心等渠道反映,也已在心里添了堵、生了隔阂。乡镇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若连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都要被“门禁”剥夺,如何精准把握群众需求?如何及时解决群众难题?更重要的是,“人民”二字不仅是政府名称的前缀,更是权力运行的准则。将老百姓拒之门外的政府,即便口号喊得再响,也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敞开政府大门,本质上是敞开服务群众的心扉。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曾指出,群众自由进出政府大院,更多是获得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与“获得感”,开放的是大院,体现的是为民理念。当群众无需登记、无需通报就能走进政府,看到的是干部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的是“自己人”的亲近感,这种情感联结是任何形式的宣传都无法替代的。农忙时的晒粮场、酷暑中的阴凉地、雨天里的避雨处,政府大院的开放空间,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同时,更搭建起干群同心的“连心桥”。这种“开门办公”的治理方式,彰显的是基层政府的治理自信,传递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敞开大门,更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群众的监督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当政府大院不再封闭,干部的工作状态、办事效率都置于群众的“日常审视”之下,这种“随时可看”的监督比信访举报等正式渠道更持续、更高效。干部在群众目光下工作,自然会多一份自律;群众见证政府运作,也会多一份理解。同时,群众直接向乡镇领导反映意见、提出建议,有助于基层政府更准确地把握社情民意,让政策制定更贴合实际,让工作落实更符合民心,真正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破解“门禁”难题,关键在于拆除“心墙”。基层政府不能在“开门怕出事、关门招抱怨”中左右摇摆,而应在安全与开放、管理与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这需要强化干部的为民意识,牢记“人民公仆”的身份定位,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优化管理方式,通过加强门卫接访培训、落实即报即处机制、分类处理来访需求等精细化举措,既保障办公安全,又方便群众办事;更需要树立治理自信,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明白真正的安全来自群众的信任,真正的秩序来自干群的同心。 政府大门开合,检验为民初心。乡镇政府本就该为人民而开,去掉不必要“门禁”是服务升级,敞开大院是凝聚民心。当门不难进、干群心贴心,“人民”二字才能融入工作各环节。 期待更多基层政府推开这扇门,拆除干群“心墙”,让阳光照进大院、群众走进干部心里,用开放践行群众路线,以真心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让这道为“民心”让道的大门,成为基层治理的亮丽风景线。

0 阅读:35
愿心想事成

愿心想事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