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在联大提出琉球议题,支持琉球人民争取合法权益,日媒破防。日媒产经新闻9日发社论称中方是干涉日内政,要求撤回琉球议题。 10月,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上,中国代表首次将冲绳民众明确表述为“琉球原住民”,并严词批评日本政府对琉球人存在系统性偏见与歧视。 这一表态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国际舆论湖面,激起了日本媒体的强烈反弹,日媒《产经新闻》立刻指责中方“干涉内政”,要求撤回相关言论。 但当我们拨开情绪化的舆论迷雾,会发现这场争论背后,是历史真相与法律正义的碰撞,更是一场关于“软肋”与“反制”的精准博弈。 琉球归属,绝非单纯领土争端,它宛如二战后国际秩序拼图中缺失的关键一片,是亟待弥补的历史空白。 根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的明确规定,日本战后主权仅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之小岛”,而1914年前被日本武力侵占的领土应归还原主。 琉球王国自14世纪起便与中国建立宗藩关系,直到19世纪末才被日本强行吞并。 二战后,美国以“托管”名义控制琉球,却未将其交还中国,反而在1971年通过《旧金山和约》私下将行政权转交日本,这一过程既无中苏等主要战胜国参与,也违背了联合国宪章中关于领土托管的透明程序。 正如美国国务院解密文件所示,当年美日协议的法律基础“薄弱得如同沙塔”,而琉球土著至今仍在为“归还祖先土地”而奔走。 日本对琉球的治理尽显矛盾与不公:既坚称其归属毫无争议,却拒不承认琉球人的原住民身份,使其政治话语权、文化传承与经济自主长期被漠视。 更令人窒息的是,仅占日本国土0.6%的冲绳,竟承载着全国70%的美军基地,普天间基地的噪音、飞行事故及美军性侵丑闻反复上演,让当地民众深陷苦难,殖民阴影从未消散。 冲绳县2025年最新调查显示,支持“更大自治权”的民众比例已达48.3%,较十年前翻倍,这种“被治理者无声的反抗”,正是日本最不愿触碰的软肋。 中方此次行动的精妙之处,在于以“原住民权益”为切入点,既符合联合国关于原住民权利的国际法框架,又精准击中了日本的“历史原罪”。 当日本试图将琉球问题矮化为“内政”时,中方以联合国人权报告为盾,强调国际监督的必要性。 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不仅展现了历史正义的底气,更体现了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智慧,不是争夺领土,而是守护国际秩序的底线。 但在此之前,国际社会需要正视一个事实,当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承认“美日安排存在法律缺陷”,当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将琉球列为“亚太最争议主权问题”。 当冲绳县向海牙法院提交自治权咨询申请,这些信号都在提醒我们,琉球的命运不应是大国博弈的筹码,而应是公平正义的试金石。 当88%的冲绳民众渴望更多自主权时,任何试图掩盖历史真相的行为,终将被时代的洪流冲垮。 中方此次行动,不是“争夺主权”的冒险,而是对历史正义的守护,因为只有正视过去,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当阳光穿透百年阴云,琉球的天空与海洋,终将迎来属于所有人的晴朗。 信源:观察者网——《中国点名批评日本“对冲绳人等原住民的偏见与歧视”,日媒破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