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少游的回答是: 国家官宣,大批公立医院将消失?2.2亿老人催生变革,行业将洗牌 看到这话估计不少人都慌了——家里有老人要常年看病,社区医院信不过,大医院要是没了,以后生病该去哪?其实这根本是对政策的误读,所谓“消失”从来不是关停,而是一场针对老龄化需求的精准转型,是医疗资源从“大而全”到“专而精”的必然调整。 2.2亿65岁以上老人的现实需求,早就倒逼医疗体系必须改变。现在老人看病最头疼的不是治不好,而是“出院难、康复难”——心梗、中风患者在大医院做完手术,后续需要长期康复护理,可公立医院床位紧张,只能让患者尽快出院;回到家没人懂专业照护,病情反复又得重新住院,既折腾又花钱。更关键的是,我国60岁以上老人慢病患病率超75%,很多人需要长期随访、用药指导,这些需求大医院根本顾不过来,而社区医院又缺专业人才和设备,形成了尴尬的服务断层。 国家早就看清了这个痛点,2023年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引导部分二级及以下公立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重点承接老年康复、安宁疗护等服务 。兰州的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当地第三人民医院直接打造“院中院”模式,把部分病区改造成老年护理院,246张床位全配了医疗康复设备,医生护士24小时在岗,老人出院后直接转过去做康复,有突发情况能立刻处置,不用再往大医院跑。这种转型不是消失,而是让公立医院的功能更精准,把大医院腾出来专注攻克疑难重症、急危重症。 所谓“行业洗牌”,洗的是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不是让公立医院退出舞台。过去十年很多公立医院盲目扩张,追求床位数量、门诊量,结果导致部分医院亏损严重,而真正需要的康复、护理资源却严重不足。现在政策明确了方向:三级公立医院要当“顶梁柱”,重点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解决肺癌、脑瘤等疑难杂症;县级医院要守住县域龙头,承接常见病诊疗;二级及以下医院则转向康复、护理,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未来不是公立医院变少了,而是各司其职,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 这场变革里,最实在的改变已经在身边发生。现在全国建成1.8万余个医疗联合体,大医院的医生要定期到基层坐诊,比例不低于10%,以后社区医院也能看到三甲医院的专家 。医保政策也在跟着调整,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报销比例,引导大家小病不用挤大医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在推进,老人在家就能享受上门护理服务,费用还能报销。对老人来说,以后康复不用再占大医院床位,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业照护;对年轻人来说,不用再为了陪老人康复一次次请假,这才是政策的真正用意。 有人担心转型后医疗质量会下降,其实恰恰相反。政策明确要求转型后的医院要配齐多学科团队,完善康复、护理、生活照料全流程服务,兰州的老年护理院甚至组建了医疗服务队和志愿服务队,连老人的心理疏导都兼顾到了。而且医联体内的信息系统会互联互通,老人在社区医院的检查结果,大医院能直接调取,不用重复做检查,既省钱又省心。那些真正被淘汰的,是跟不上需求、只重规模不重质量的机构,而不是服务百姓的公立医院。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让医疗服务回归“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过去我们习惯了生病就找大医院,现在随着老龄化加剧,健康需求从“治病”变成了“防病+治病+康复”的全周期服务。公立医院的转型,正是为了适配这种变化,让2.2亿老人能“病有所医、老有所护”。未来的医疗体系,不是没有公立医院,而是公立医院更懂百姓需求,资源配置更合理,看病更方便、更省钱。 医疗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但方向永远是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所谓“公立医院消失”的传言,本质上是对变革的不了解。当大医院专注攻坚、基层医院精准服务、康复护理无缝衔接,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老有颐养、病有良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