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大坝的投入早就回本了,

且听楚楚说 2025-11-10 20:37:44

三峡大坝运行了20余年,2500亿投入如今回本了吗?   大坝的投入早就回本了,而且这笔账算下来,收益比当初预想的还要多得多。   三峡最初的动态总投资计划是2485亿元,实际下来控制得相当漂亮,最终只花了2078.73亿元,硬是省出了近400亿。   这里面,枢纽本体工程花了830亿元,占比约40%;移民安置727亿元,占35%;电站设备521亿元,占25%,这些账目全都清清楚楚,毫无水分。   电站自全面发电以来,累计发电量已经达到1.8万亿千瓦时,按平均上网电价0.25元每度计算,发电直接带来的收入高达4500亿元,是实际投资总额的2.16倍。   要是按照工业用电高峰期0.4元每度算,实际收益早已突破6000亿元,这还只是发电一项,已经让所有投入翻倍回本。   但三峡带来的好处,绝不只发电那么简单,最大的隐性价值是防洪和航运,三峡大坝20多年累计拦截洪水2100亿立方米。   光2020年那次特大洪灾,三峡就帮全国避免了150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江汉平原、洞庭湖区这些产粮大省,都是靠三峡守住了安全底线,这种“无形收益”,根本难以用钱来衡量。   航运方面,三峡开通后,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2023年三峡过闸货运量高达1.69亿吨,累计为货主节省运费超过5000亿元。   每年大约为沿江企业节省240亿元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下降,直接带动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升级,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的制造业、物流业都从中受益。   2022年长江罕见大旱,三峡紧急向下游补水62亿立方米,保障了4000万人饮水和700万亩农田灌溉,这份民生价值,难以用账面数据体现,但对于沿江百姓来说,意义重大。   三峡的收益结构,其实有一套很精妙的逻辑。首先是发电收入的“复利效应”。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稳定在1000亿千瓦时以上,光是发电每年就为国家创造250亿元现金流。   早在2010年,三峡就已经还清了全部贷款和利息,后续的收益还可以继续投向新机组升级和新能源开发,形成滚雪球式的正向循环。   每年三峡减少标准煤消耗5.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按照当前国际碳价(约50元每吨)计算,三峡每年光碳汇的潜在经济价值就有740亿元。   虽然国内碳交易还不完全放开,但三峡的“绿色贡献”已经纳入了国家战略,未来潜力巨大。   三峡带动了长江黄金水道的高效流通,重庆至上海的物流成本下降了37%,据测算,每亿元航运投入,能拉动区域GDP增长5-8亿元。 三峡工程的成本控制,也做得相当出色,资金筹措上,国家电力基金承担了62%,葛洲坝电厂的利润和三峡自己的发电收益占了22%,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只占了15%。 同时,库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2023年移民人均收入达到2.8万元,是搬迁前的三倍。曾经的移民难题,现在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运维成本方面,三峡每年运营维护费用大约20亿元,仅占发电收入的8%。   通过部署1.2万个智能传感器,设备故障率从最初的3%降到了0.5%,检修周期也从半年延长到一年,极大地节约了后期维护成本,整个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堪称行业典范。   三峡作为全国水电“定海神针”,三峡电力覆盖华东、华中十个省市,占全国水电总量的14%。 三峡大坝在水利工程领域更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最大混凝土重力坝、最大通航船闸、最大单机容量水轮机组。   这些建设经验,如今已经推广到了白鹤滩、乌东德等新一代巨型水电工程,推动中国水电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生态修复方面,三峡也投入了超100亿元,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消落带治理等工程,库区鱼类种类由原先的118种恢复到142种,中华鲟等珍稀物种实现人工繁殖。 地质安全方面,三峡库区建立了三级地质灾害预警体系,累计治理滑坡隐患点1200余处,2023年巫山滑坡事件,靠提前预警避免了两千人伤亡,充分验证了监测系统的有效性。   民调显示,库区居民对三峡工程的满意度高达89%,比2003年提升了52个百分点,这种转变,说明三峡已经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面对外界的质疑和挑战,三峡工程用20多年的实际表现给出了最有力的回应。中国有能力、有智慧建成世界级的超级工程,并让这种成就最大程度地回馈社会、造福百姓。   如今,三峡大坝已经成为国家能源安全、生态文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多重支柱。随着中国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深入推进,三峡的作用还会更加突出。   回顾这本“账本”,每一笔账都算得明明白白,写满了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和国家发展的信心,未来,三峡大坝还将继续见证并参与中国的伟大变革,成为国人引以为傲的绿色丰碑。 参考信源: 一季度三峡水电站累计发电约148亿千瓦时 2025-04-14金台资讯

0 阅读:105
且听楚楚说

且听楚楚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