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年来,国际奥委会特别郁闷,基本上处于憋屈沉默的状态。由于法国,美国连续举办,他们不敢指导个干涉参与,一点存在感都没有。而印度巴西这样的国家,他们也不敢放给他们承办。 说起国际奥委会这八年,托马斯·巴赫当主席那会儿,从2013年上台到2025年3月卸任,整整十二年,日子过得真叫一个纠结。 前几年还能靠些改革刷点存在感,可近八年尤其憋屈,话语权越来越弱,不少时候都得憋着脾气装沉默。 最明显的就是奥运会主办权的事儿,2017年那会儿,2024年奥运会申办就剩巴黎和洛杉矶两家。 国际奥委会根本没法挑挑拣拣,干脆破天荒同时把2024和2028年的举办权分给了这俩城市,巴赫还得笑着说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好办法。 法国和美国都是体育界的“老牌玩家”,家底厚又有办赛经验,根本用不着奥委会多费心指导。 巴黎筹备2024年奥运会时,直接把埃菲尔铁塔周边改造成赛场,连场馆布局都没跟奥委会多商量。 洛杉矶更直接,2028年奥运会大半用现有场馆,连奥运村都打算赛后改成保障房,国际奥委会全程只能点头说好,半句干涉的话都不敢说。 毕竟这俩国家能接盘,已经帮奥委会解决了“没人办奥运”的大难题,哪还敢摆指导的架子。 更无奈的是2032年奥运会的申办。原本有布达佩斯、多哈几个城市有意向,可后来全都陆续退出了。 国际奥委会只能主动找上澳大利亚布里斯班,2021年直接把它定为唯一候选城市,投票时委员们只剩“支持”“反对”“弃权”三个选项。这种“没得选”的局面,让奥委会的存在感低到了谷底,全程就是走个流程,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这边对法美不敢多说,那边对印度、巴西这样的国家,奥委会又不敢轻易把举办权放出去。印度倒是执着,从1996年申奥就被零票淘汰,2004年冲2008年奥运会输给中国,2007年申2016年又因申请文件太简陋出局。 2024年印度又要申2036年,把泰姬陵当申办招牌,可基础设施实在跟不上。2012年印度曾发生过全国一半地区停电的事故,受影响人口达6亿多,铁路事故年年都有上万人丧生。卫生和治安问题更头疼,全国四分之三家庭没厕所,新德里还被叫做“强奸之都”,这样的条件根本撑不起奥运会。 而巴西更让奥委会犯怵,2016年里约奥运会就闹得一团糟,开幕前两天还有大批运动员等着打官司要资格,游泳选手的参赛资格一会儿说恢复一会儿又否认,皮球最后全踢给奥委会。 巴赫当时气得公开批评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可一点用都没有,反而被对方直接反击。里约奥运会后,场馆废弃、债务高企的烂摊子也让奥委会心有余悸。 后来巴西再没拿出过像样的申办方案,就算真有,奥委会也得掂量掂量能不能扛住风险。 除此之外中间还穿插着各种糟心事,2016年俄罗斯兴奋剂事件,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拿着报告逼奥委会全面禁赛,西方政府和媒体也跟着施压。 奥委会要是禁赛,里约奥运会就少了大块头;不禁赛,又落不着好名声,最后只能把决定权推给各单项体育联合会,结果两边都挨骂。 更憋屈的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还是奥委会当年牵头建的,一半资金都由奥委会出,最后反倒成了能跟自己叫板的对手。 这八年,国际奥委会就处在这么个不上不下的尴尬位置。对着法美这样的主办国,得陪着笑脸不敢多言。 遇上印度、巴西这样的申办方,又得捏着顾虑不敢松口。巴赫卸任时估计也松了口气,毕竟这种“憋屈活儿”,换谁干都得闹心。 奥运会本该是奥委会的招牌,可这几年下来,招牌的光芒没了,倒攒了一肚子说不出口的委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