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趁妻子不在,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所有人都

余军侃武器 2025-11-10 12:41:39

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趁妻子不在,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殊不知正是他的这一壮举,造福了无数病患! 1970年一个春夜,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办公室灯火孤零。麻醉科主任王延涛关上门,端起一杯褐色药汤,一饮而尽。那是4克曼陀罗花熬制的,毒性猛烈如火。门外脚步杂乱,护士和医生闻讯赶来,只见他倒地不起,众人慌了神,以为这位平日稳重的骨干出了大问题。谁知,这一步险棋,竟破解了手术室的死局,救活多少垂危病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州地区医疗条件艰苦,医院里缺医少药,尤其是进口乙醚这类麻醉药,供应上总跟不上趟。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手术室常常被迫停摆,患者躺在台上疼得直冒冷汗,主刀医生手里拿着器械,却只能干瞪眼。那个时候,王延涛刚从外科转到麻醉科,带着一帮年轻人,接待周边省份来学习的同行。大家伙儿齐心协力,可药品柜子空荡荡的,里面就剩点过期的瓶瓶罐罐,灰尘一层厚。 缺药不是小事,直接耽误人命。一次胃穿孔的老人被抬进来,腹痛如刀绞,手术准备好了,就差麻醉。乙醚用光了,只能拖六个小时。老人脸色煞白,喘气都费劲。王延涛守在门外,脑子里转着各种念头。那几年,类似情况层出不穷,手术室成了瓶颈,医生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基层医院更难,乡村赤脚医生连基本器械都凑不齐。 王延涛翻医书时,眼睛亮了,盯上“麻沸散”那三个字。这是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用的古方,主料就是曼陀罗花,也叫洋金花。乡下到处长这种野花,花朵红艳,种子有毒,牲口吃下去能睡上几天。村里老人常说,这东西碰不得,可王延涛想,能不能拿它顶缺口?曼陀罗花本土资源丰富,不用靠进口,成本低,关键时候能救急。 他先从动物实验入手。实验室里,白鼠成了小帮手。喂了药水,那些鼠很快就翻身不动,睡得死死的。记录下来,药效有谱,但剂量怎么定?人体和动物差得远,多一克少一克都可能出大事。护士长看见他连着熬夜,胳膊上扎针痕迹明显,劝了好几回。王延涛咬牙坚持,这关过不去,手术室就别想转起来。 1970年春天,王延涛下定决心,得自己试试。妻子那天去娘家帮忙,他一个人留在医院。办公室门一锁,桌上摆着配好的药剂,四克曼陀罗花粉末熬成汤,褐色泛着怪味。他写下遗嘱,端起杯子咽下去。没多久,药劲上头,他倒在走廊长椅上,睡得人事不知。值班护士发现,赶紧叫医生,摸脉搏细弱,抬进手术室空床。七八个人围着掐表,空气里药味直冲鼻。三个小时过去,他醒了,第一句问睡多久。众人松口气,可都觉得这太冒险。 大家传开,说王主任疯了,怎么好端端吃毒花?医院里议论纷纷,院长脸拉得老长,下令换锁管钥匙。可王延涛不服输,一周后瞒着家里人,又试第二回。这次剂量加到八克,直接在手术室躺下。九个小时后醒来,嗓子哑了,还嚷嚷这剂量够开胸手术用。院长气得直摇头,但数据摆在那,药效稳定,麻醉时间可控。曼陀罗花的潜力显露出来了,这不光是个人壮举,更是卫生战线上的突破。   试药成功,王延涛团队赶紧优化配方。起初是汤药,病人喝下去,十分钟就迷糊,胡话连篇,主刀医生才能下手。首例用在甲状腺手术上,患者顺利过关,全院医护鼓掌。周边县区医生闻风而来,学着调剂。一次工人手指被机器绞伤,血淋淋的,眼看要截肢。王延涛亲手配药,病人喝下后鼾声大作,手术接回手指,醒来还说梦见在天上飘。 这土办法传到乡村,赤脚医生拿它助产妇剖腹。产妇嫌苦不肯喝,王延涛赶过去,说自己试过两回,没事。家属一劝,药下肚,母子平安。药方上报,工厂很快做成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06到0.08毫升,提供两三个小时稳定麻醉。1971年,上海推广开来,老药工们乐呵呵,这野花漫山遍野,远比进口药实惠。 王延涛总盯着手术钟,剂量掐得准一分一秒。有回给省领导手术,他守在门外数小时,直到成功消息传来。那些年,这中药麻醉救了多少人,医院档案都数不过来。百姓感恩,提着自家晒的花来谢,他摆手说别乱用,花性烈。转身又钻实验室,捣鼓新方子,白大褂上草药渍洗不掉。 这份担当,体现了医务工作者为民服务的赤诚。药品短缺是那个年代的难关,王延涛用实际行动,推动中医药在基层落地。复方洋金花不只解了燃眉之急,还为后世留宝贵经验。周恩来总理接见他时,夸这创新精神好,卫生战线就得这样自力更生。  

0 阅读:0
余军侃武器

余军侃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