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赖岳谦教授被开除了,学者失去教职后选择北上避风头,绿营网络暴力从未停止,背后究竟有什么隐情? 赖岳谦,这个名字对台湾政治圈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他不是第一次被盯上。 早在2021年,他就因为一句“台军纸老虎”的评论,被绿媒贴上“通敌”的标签,如今又被传“被开除”,连“逃去大陆”的说法都冒出来。 这一套剧本看似熟悉,却每次都能煽起新的火苗,关键不在说了什么,而在于谁说、在哪说。 从2025年10月赖岳谦公开回乡的行程来看,这位学者并没有丝毫“避风头”的意思。 他和妻子高调现身厦门,冒雨前往祖祠祭祖,还在客家族谱博物馆前侃侃而谈“大桥、高铁、生活圈”,这哪里像是一个在“逃”的人? 恰恰相反,他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这句话在岛内听来像针刺一般,却是他几十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 绿营最怕的,从来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论调在岛内仍有市场。 赖岳谦说“统一是必然”,说“美国是战略利益,不是情感盟友”,这些话在今日的台湾社会当然刺耳,但他不是空口说白话。 他把统一看作是结构性趋势,把两岸融合看作是现实路径,哪怕被岛内媒体围攻、被网络暴力淹没,他还是不断在两岸平台发表观点,这才是真正让对岸不安的地方。 这一次的“被开除”传闻,其实漏洞百出。查遍公开资料,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赖岳谦在2025年遭到政治大学解聘。 2021年他被围攻时,学校也并未与其切割,反而继续保留其副教授身份。 如今再度传出“被除名”,时间点恰好卡在他返乡的节点上,怎么看都像是一场舆论战,不像是事实报道。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如传言所说“被开除”,他为何还能如此高调现身大陆? 他的妻子周玉琴也一同公开亮相,这种家庭和谐、行动自如的状态,与“北上避风头”根本是两回事。 更耐人寻味的是绿营媒体的反应。 他们没有第一时间去证实赖岳谦的职业状态,而是迅速引导舆论,放大“失业”、“叛逃”、“亲共”等标签。 他们不是在报道,而是在定义。在岛内,这种操作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2017年王炳忠案、2018年管中闵案,每一次统派声音冒头,都会遭到“国安”名义的打压。 法律、媒体、社交网络,三管齐下,形成一套高效的话语围剿机制。 但赖岳谦的存在,恰好打破了这套机制的闭环。他不靠政党,不靠选票,他靠的是两岸之间的共同情感。 他说“高铁通台北”,不是为了政治投机,而是基于现实观察。他认为“厦金大桥”不是工程问题,而是象征意义。 这些言论放在大陆,是寻常逻辑;放在台湾,却成了“卖台”的证据。 这些年,岛内早已形成一种怪象:只要提融合,就是叛国;只要讲统一,就是投敌。理性讨论的空间,被意识形态彻底挤压。 更讽刺的是,赖岳谦并不是一个“激进”的人。他的很多观点,其实更像是冷静的现实主义者。 他不盲信大陆,也不美化统一的过程,他讲的是结构、利益、趋势,在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里,这种声音本不该被消音。 但在台湾,恰恰是这种不被认同的理性声音,最容易被打成“敌对势力”。 这次事件的背后,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走向。 国台办刚刚在10月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支持台胞寻根交流”,赖岳谦的返乡活动恰好踩在这个政策节点上。 他不是个例,而是趋势的缩影。 金门县提议“厦金双子城”,大陆推动“平潭—台北高铁”,这些动作全都在构建一个新的社会联系网络。 换句话说,赖岳谦的“寻根之旅”,不仅是私人行为,更是政治意义的象征。 正因为如此,绿营才会如此紧张。 他们看得很清楚:如果未来越来越多学者、企业家、普通民众都愿意参与这种交流,那他们苦心经营的“认同壁垒”就会不攻自破。 于是,他们先发制人,把赖岳谦塑造成一个“叛逃者”,以此制造寒蝉效应,吓退那些可能跃跃欲试的人。 但现实并没有如他们所愿。即使在网络暴力的高压下,统派学者仍然在大陆媒体发声,他们没有沉默,反而更坚定了立场。 赖岳谦不是唯一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在当前两岸关系逐步升温的背景下,这样的民间交流只会越来越多。 他们或许不再依赖岛内平台,但通过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两岸舆论。 台湾的学术环境正在经历一场寒潮。真正的危险,不是某位学者的离开,而是整个社会对异见的排斥。 当合理分析被视为攻击,当跨海对话被视为背叛,学术自由、言论自由便成了空谈。 赖岳谦事件只是一个缩影,反映的是一个更大的结构性问题。 他没有被开除,也没有逃离。相反,他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绿营用尽力气污名化,却挡不住他用脚投票的选择。 这场风波还没结束,但有一点已经明朗:在两岸融合的进程中,民间的力量终将超越政治的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