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征兵体系正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崩塌与重构。 曾经负责征召国民入伍的基辅征兵处,如今已停止运作。乌克兰国防部宣布,征兵中心工作人员将不再坐在办公室里登记名单,而是直接被编入作战部队,开赴前线。这一决定看似突兀,实则是多年战争消耗、社会厌战与制度失信的必然结果。 自2022年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实行18至60岁男性强制征召政策,街头排查、突击检查、征兵车围堵成为常态。但高压手段并未换来稳定兵源,反而催生出严重的腐败与不公——“富人花钱买豁免,穷人被迫上战场”成为普遍现实。民调显示,近六成年轻男性反对现行征兵制度,超过60万人选择逃往境外,物流、交通等行业因司机被抓走而陷入瘫痪。 面对民众日益激烈的抵抗,乌克兰政府采取“松—紧—松”的应对策略: 先松:2025年8月,允许22岁以下男性合法离境,为社会情绪打开泄压口; 再紧:将征兵人员本身送上战场,既补充兵力,也传递“无人例外”的公平姿态; 又松:推出志愿入伍激励,如无息住房贷款、高龄公民自愿服役,试图以利益引导替代强制; 辅以换血:2023年大规模撤换征兵办负责人,2025年推进军事登记自动化,减少腐败空间。 如今,征兵处从“招兵机构”变为“兵员本身”,标志着乌克兰已进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战争末段。当体制内人员都被送上前线,说明人力储备已逼近极限。这场战争不仅在消耗士兵,更在瓦解国家的社会结构与动员能力。 未来,乌克兰能否在维持战力与稳定民心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命运走向。而征兵处的消失,或许正是一个国家在长期战争中悄然转型的开始——从全民动员,走向精兵志愿,也走向更深的不确定性。
乌克兰征兵体系正经历一场由内而外的崩塌与重构。 曾经负责征召国民入伍的基辅征兵
潘达林
2025-11-09 07:49:08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