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初冬,兰州军区副司令乘坐绿皮火车,前往郑州出差。过了送餐时间,副司令拿出几颗炒花生米,放在嘴里细细咀嚼充饥。突然,火车颠簸了一下,1颗花生米掉在了地上,副司令捡起来接着吃。 1976年绿皮火车上,将军的俯身瞬间刻进时代记忆 1976年初冬的风,带着西北的凛冽,刮过郑州火车站的站台。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喘息着进站,车门打开的刹那,一股混杂着煤烟味、汗水味和食物香气的暖流涌了出来。 人群中,一位身形挺拔的军人格外显眼肩上的星徽虽蒙着薄尘,却难掩英气,他便是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张藩将军,时年五十有余。此行他要前往郑州出差,却断然拒绝了组织安排的专用车辆,执意登上这趟挤满百姓的普通列车。 警卫员见状,想上前协调走专用通道,却被张藩将军轻轻摆手制止。“排队,咱跟老百姓一样。”他说着,便自然地站进了检票队伍里。 身上的军装洗得有些发白,边角甚至磨出了细绒,但风纪扣依旧扣得严丝合缝,透着军人特有的严谨。排队时,身旁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被人流挤得一个趔趄,怀里的包袱险些掉落,张藩将军眼疾手快扶住了她,顺手接过包袱,一直帮她拎到检票口,嘴里还轻声叮嘱:“慢点走,别着急。” 妇女连声道谢,却没认出这位谦和的军人,竟是一位军区副司令。 列车启动后,车厢里很快弥漫开各种声音孩子的哭闹声、旅客的闲聊声、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张藩将军始终保持着端正的坐姿,却没有丝毫架子。 有人认出了他肩上的星徽,小声议论着“这官不小”,他听见了,也只是温和地点点头,随口问起对方的目的地、家里的收成。随行人员拿出文件想汇报工作,他却摆摆手,目光望向窗外:“先看看沿途的情况。” 铁路沿线,一片片盐碱地在冬日里泛着白,几位农民正弯腰在地里忙碌,他指着窗外,轻声对身边人说:“陇中今年收成不好,后续要多关注粮食调拨,可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 午饭时间渐渐过去,警卫员忍不住提醒:“将军,该吃饭了,您有低血糖的老毛病,医生嘱咐不能耽误饭点。” 张藩将军这才点点头,从公文包的侧袋里掏出一个铝制饭盒。打开饭盒,里面没有精致的菜肴,只有两个白面馒头,还有一小纸包用油炒过的花生米,这是炊事班特意为他准备的应急食物,知道他低血糖发作时,吃点花生能快速补能,可他平时总舍不得多吃。 他掰下半个馒头,慢慢咀嚼着,又捏起几粒花生米放进嘴里。就在这时,列车经过道岔,突然剧烈颠簸了一下,手里的几粒花生米没拿稳,“嗒嗒嗒”滚落到车厢地板上,还有一粒弹到了他的鞋面上。周围的旅客还没反应过来,张藩将军已经利索地站起身,弯腰蹲了下去。 他没有丝毫犹豫,先用指尖小心翼翼地捻起鞋面上的花生米,又侧身探头,寻找滚到座椅底下的那几粒。找到最后一粒时,他从口袋里掏出手帕,仔仔细细擦去上面的灰尘,然后才放进嘴里,慢慢嚼着,仿佛那不是一粒掉在地上的花生米,而是格外珍贵的宝物。 这一幕,让对面座位的几位老乡看得目瞪口呆。他们一辈子见过的“官”不多,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官,会弯腰捡掉在地上的花生米吃。有位老大娘忍不住说:“首长,地上的东西脏,扔了吧,俺这儿有红薯,您尝尝。” 张藩将军笑着摆摆手:“不脏,擦干净了能吃。粮食是好东西,可不能浪费。” 说话间,车厢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认出了他,激动地站起来:“您是张藩将军吧?我是支边青年,在建设兵团干活!”年轻人说起兵团开荒的难处,缺农具、缺种子,冬天取暖都成问题。 张藩将军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点头,还让秘书拿出本子详细记录。末了,他把饭盒里剩下的花生米全都推到年轻人面前:“小伙子,辛苦你们了,这些花生你拿着垫垫肚子。”自己则继续啃着剩下的冷馒头,嘴里还念叨着:“开荒不容易,得多补充点营养。” 当年轻人说起开荒队缺钢钎时,张藩将军算了算,说:“我那儿还有几张特供票,回头让秘书给你们寄过去,能换些钢钎,多少能帮上点忙。”列车鸣笛驶入隧道,昏暗的光线里,有人看见他抬手抹了抹袖口,把不小心沾在上面的花生碎也轻轻抿进了嘴里,那个细微的动作,没有丝毫刻意,却深深印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正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的国家走过最艰难的岁月;正是这样的领导干部,用一言一行凝聚起人心,让老百姓相信,日子总会好起来。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高铁时速早已超越当年绿皮火车的数倍,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盛,可很多老辈人依旧保持着舔干净饭盒的习惯,依旧会把掉在桌上的米粒捡起来吃掉。 张藩将军早已远去,但他蹲在绿皮火车过道里,弯腰捡花生米的身影,早已化作一座精神丰碑。 主要信源:(大西北网官方——忆张藩将军:一粒刻骨铭心的花生米(一个医生眼中的将军之十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