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詹姆斯·沃森去世,享年97岁。他启动了宏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却被科学界「流放」,又亲自拍卖诺奖奖牌,一生充满争议、 1869年,瑞士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米歇尔(Friedrich Miescher)在研究白细胞核时,分离出一种含有DNA分子的物质。他将其命名为「核素」(nuclein),并推测其可能与遗传有关。 1951年,沃森放弃了在哥本哈根的生物化学工作,转投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 在那里,他遇到了克里克。 克里克当时30多岁,比沃森年长近12岁,正在继续因战争中断的博士学业。他的研究课题表面上是血红蛋白的蛋白质结构,但实际上,他也同样对DNA痴迷不已。 沃森和克里克利用了伦敦国王学院研究员罗莎琳·富兰克林(Rosalind E. Franklin)和莫里斯·威尔金斯(Maurice H.F. Wilkins)获得的X射线图像,在经历至少一次令人难堪的失败尝试后,最终构建出了一个分子的物理模型。 关键突破来自威尔金斯博士,他让沃森看到了富兰克林博士的几张图像,其中一张名为「照片51」的图像,最终成为揭示分子结构的关键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