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始者实繁,善终者盖寡”,这句话用来形容巴西最合适不过了。 原本中美关税战闹得沸沸扬扬,美国的大豆眼瞅着全都要烂仓库里。此时作为同中国关系较好、彼此之间有信任基础的巴西只要老老实实地提供大豆,那中国每年上亿吨的大豆订单不得让巴西赚的盆满钵满? 可偏偏巴西豆商鼠目寸光,以为中国只有巴西大豆可买,就开始琢磨着坐地起价,活生生断送了这泼天的富贵。 2025年10月,巴西大豆出口商将价格推至每吨650美元的历史高位,比美国大豆足足高出66美元。这一价格比年初的580美元上涨了12%,创下四年新高。 巴西粮商信心满满,他们认为中国除了购买巴西大豆外别无选择。这种自信来源于2025年1-9月的贸易数据: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5210万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66%,个别月份甚至高达93%。 “巴西大豆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基准价上每蒲式耳加价2.8-3美元,巴拉那瓜港大豆每吨比美国墨西哥湾货贵66.1美元,溢价创近四年最高。”一位行业内部人士透露。 更令人惊讶的是,巴西卖家甚至动起了操纵市场的心思。南美收获季快结束时,他们已卖掉四分之三库存,却将剩余部分死死捂在手里囤货惜售,试图借此炒高价格。 部分种植户和出口商还私下结成价格联盟,串通约定最低售价。这些行为完全违背了市场规律,为后续的贸易危机埋下伏笔。 面对不合理高价,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在10月中旬发布公告,宣布全面暂停采购当年12月及次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这一决定涉及800万吨大豆订单,价值近12亿美元。 中国压榨企业不得不采取这一措施,因为价格已导致严重成本倒挂。按650美元/吨的价格计算,每加工一吨巴西大豆要亏损200多元人民币。山东地区豆粕售价甚至比原料成本还低80元/吨。 停购决定公布后,巴西港口迅速感受到压力。圣保罗港和桑托斯港积压了约200万吨大豆,每天滞港费高达120万美元,部分豆子因潮湿天气已开始霉变。 在中国暂停巴西订单的几乎同一时间,阿根廷政府宣布了一项战略性决定:取消26%的大豆出口税。这一政策使阿根廷大豆的到岸价格瞬间比巴西低70美元/吨。 阿根廷这一政策出于其迫切的外汇需求。该国正面临严重财政赤字与外汇枯竭,急需通过农产品出口换取美元。而中国市场是全球唯一具备快速大宗订单能力的买方。 中国企业的反应极为迅速。在阿根廷公布政策后48小时内,中粮集团、益海嘉里等核心企业完成了130万吨阿根廷大豆订单的签约。这一数量已接近中国月度平均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中国之所以能如此果断地暂停巴西订单,源于多年精心构建的多元化供应链体系。目前,中国已从全球15个国家进口大豆,包括乌拉圭、加拿大、俄罗斯等。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从阿根廷、乌拉圭等非巴西国家进口大豆的总额超70亿美元,占当年大豆进口总额的14%。这一比例正在稳步提升。 中国的战略储备也提供了坚实保障。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表示,中国大豆战略储备量已形成“超量预警”机制,即使连续3-6个月不进口巴西新豆,也能通过定向投放储备平抑市场价格。 10月28日,在中国暂停大豆订单三天后,巴西政府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产品覆盖23个税号下的合成纤维非织造布。 这一时间点的巧合引发猜测。巴西国内行业协会其实早在4月30日就提交了调查申请,却偏偏选择在中国暂停大豆订单后公布结果。 巴西选择无纺布作为反制目标经过深思熟虑。无纺布不是巴西核心出口产品,也不是中国核心进口品类,选择这一品类既能施压又避免引发大规模贸易报复。 然而这一反制措施实则底气不足。中国是全球最大无纺布生产国和出口国,2023年产量达814万吨,出口占全球50%以上。巴西下游企业如纸尿裤品牌“派乐”40%原料依赖中国无纺布。 巴西很快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不得不将全年对华大豆出口预测从1.1亿吨下调至9500万吨。部分巴西粮商已开始悄悄下调大豆报价,每吨降价约18美元。 市场规律正发挥作用。面对滞销的大豆,巴西农业部门紧急派代表团赴北京协商,但中国已用阿根廷订单填上了12月前的供应缺口。 更糟糕的是,巴西新季大豆预计产量达1.776亿吨,明年1月上市后若失去中国订单,库存压力将彻底爆发。 眼下,巴西港口堆积如山的大豆正面临霉变风险,而中国买家已经转向阿根廷、乌拉圭和俄罗斯等新兴供应国。 巴西农民们曾因中国订单迎来“大豆黄金期”,农舍翻新成别墅、泥泞小路硬化为水泥路。现在,他们担忧地注视着价格下跌,不知这份繁荣能否持续。 全球大豆贸易的终极规则已经改变:不再是谁有资源谁说了算,而是谁掌握选择的自由谁主导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