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中国没中标!泰国高铁选了日本人建造,建成后让泰国人欲哭无泪,一列贴着“测试中

寻觅往昔风华 2025-11-08 16:55:14

幸好中国没中标!泰国高铁选了日本人建造,建成后让泰国人欲哭无泪,一列贴着“测试中”的日本高铁,号称“时速300公里”,竟被摩托车轻松超车。   事情要从十年前说起,泰国政府想搞一条从曼谷到清迈的高铁线,全长七百多公里,用来带动北部旅游和农产品出口,那时候日本和中国都参与了谈判,前者主推“新干线方案”,后者提出了中老铁路模式。   泰国看着日本提供的低息贷款、熟悉的合作关系,还有“几十年没出过事故”的口碑,最后选了日本,日本报价大概八百亿泰铢,看上去比泰国自己估算的成本还低,仿佛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可几年下来,这条项目不但没有如期启动,反而越拖越久。   规划时间一改再改,工程量推进缓慢,到现在还在前期阶段,泰国交通部的公开文件显示,项目总成本已远超最初预算,眼下唯一在推进的,是中国参与的另一条曼谷到廊开的线路,已经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目标是未来能与老挝铁路相连,贯通中南半岛,这场“高铁竞赛”,如今看起来更像一面现实的分水岭。   有网友打趣,日本的高铁贴着时速300公里的标签,却跑不过当地摩托车,这虽带点夸张,但背后的落差很真实——技术再好,也得落地得快,有人问,泰国是不是该后悔当初的选择?   日本在基础设施领域有悠久的经验,新干线系统在国内确实稳定,但到了海外环境,一切都不一样,泰国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征地难度高,日本那套标准化工程并不完全适用。更关键的是,日本项目采取“只设计不投资”的模式,资金和风险全压在泰方头上。   泰国财政吃紧、土地补偿拖延,自然一环扣一环,相比之下,中国的做法更接地气,从技术、投资、施工到人员培训一条龙推进,风险共担、效率优先,这种“能干事”的模式,才是发展中国家更需要的合作方式。   日本靠“情怀”和“口碑”拿下项目,但缺乏适应性;中国靠“速度”和“执行力”赢得信任,现实里,哪一个更能带动经济,其实结果已经写在地图上,老挝铁路通车后,货运量突破两千万吨,经济被彻底激活,而泰国北部的货物还得靠公路往返,农民的运输成本一分没降。   泰国想借高铁拉动产业升级,可等到线通车,可能连红利期都过去了,日本的谨慎本无错,但在节奏快的时代,这种迟缓反而成了绊脚石,谁更懂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谁更能兑现承诺?这些年,答案越来越清晰。   泰国的教训,是对整个东南亚的一次提醒——合作不是比谁口碑好,而是看谁能真把项目干成,技术的荣耀不在纸上速度,而在准点运行的那一刻,真正的高铁,不是贴着300公里的标签,而是兑现每一公里的希望。   你怎么看?如果让你选,你会更信任日本式稳妥,还是中国式高效?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

0 阅读:0
寻觅往昔风华

寻觅往昔风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