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开始反思,俄罗斯不该再防着中国,3年战争间他们明白了很多俄罗斯过去这些年对中

薛彤作琴 2025-11-08 16:33:47

普京开始反思,俄罗斯不该再防着中国,3年战争间他们明白了很多俄罗斯过去这些年对中国的提防,确实藏得挺深,尤其在远东开发和军工合作这两块,处处都留着心眼。 先说说俄罗斯过去在远东开发上对中国的 “小心思”。俄罗斯远东地区面积超过 620 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森林和矿产资源,可由于人口稀少、基础设施落后,开发程度一直很低。中国作为俄罗斯的邻国,不仅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本是远东开发的最佳合作伙伴。 但过去俄罗斯在这一领域始终有所保留,比如在土地租赁上,早期对中国企业的租赁期限严格限制在 50 年以内,且单块土地面积不得超过 100 平方公里,还规定中国企业雇佣的本地员工比例必须达到 70% 以上,这些限制让不少中国企业望而却步。 2021 年,某中国能源企业计划在远东的萨哈共和国投资建设天然气加工厂,俄罗斯方面却在环评、审批等环节设置了重重障碍,项目推进缓慢,直到俄乌冲突爆发后,这些限制才逐渐放宽。俄罗斯当时的顾虑很明显,担心中国通过投资 “过多介入” 远东事务,影响其对该地区的掌控。 军工合作领域的提防则更隐蔽。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俄就开始了军工合作,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苏 - 27 战斗机、S-300 防空导弹等装备。但随着中国军工技术的快速发展,俄罗斯对核心技术的输出越来越谨慎。 比如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俄罗斯一直只向中国出售成品发动机,却拒绝转让相关技术,即便中国提出联合研发新一代发动机,俄罗斯也始终保持距离。2020 年,中俄原本计划合作升级 “口径” 巡航导弹的制导系统,俄罗斯却在关键的芯片和软件技术上 “留了一手”,担心中国掌握技术后会减少对俄制武器的依赖。 俄罗斯的这种提防,一方面是担心中国军工崛起后成为其 “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也受西方舆论影响,对中国存在一定的不信任。 俄乌冲突的 3 年,成了改变俄罗斯态度的 “催化剂”。战争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全方位制裁,俄罗斯的军工生产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关键零部件断供,而中国成了少数能提供帮助的国家。 2023 年,俄罗斯向中国采购了大量的无人机导航系统、光学瞄准设备等军工配套产品,这些产品的性能完全满足俄军需求,且交货及时,解了俄罗斯的燃眉之急。 同时,俄罗斯在远东的能源出口也遇到了困难,原本向欧洲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不得不转向亚洲市场,中国成了最大的买家。 2024 年,中俄签署了为期 20 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中国通过西伯利亚力量 2 号管道从俄罗斯远东进口天然气,年供应量达到 500 亿立方米,这一合作不仅让俄罗斯获得了稳定的收入,也让其意识到,与中国的合作不是 “风险”,而是 “保障”。 3 年战争还让俄罗斯看清了国际局势的现实。过去俄罗斯在外交上更倾向于与欧洲打交道,对中国始终保持 “既合作又戒备” 的态度。但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纷纷站在俄罗斯的对立面,美国更是联合盟友对俄实施 “极限施压”,而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在经贸、能源等领域与俄罗斯保持正常合作,成为俄罗斯应对制裁的重要支撑。 这种对比让俄罗斯明白,中国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而非 “威胁”。2025 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出席东方经济论坛时公开表示,“俄罗斯将进一步扩大与中国在远东地区的合作,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欢迎中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这番表态被外界视为俄罗斯对中态度转变的重要信号。 现在,俄罗斯在远东开发和军工合作上的限制正在逐步取消。远东地区已经向中国企业开放了更长的土地租赁期限,部分项目的租赁期延长至 99 年,土地面积限制也被放宽;军工领域,俄罗斯开始与中国联合研发部分装备,比如在直升机和防空导弹系统上,双方共享技术的程度明显提高。 2025 年,中俄联合研制的 AHL 重型直升机完成首飞,这款直升机融合了双方的技术优势,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标志着两国军工合作进入了新阶段。 俄罗斯的反思与态度转变,既是现实压力下的选择,也是对中俄关系的重新定位。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合作机遇,尤其是在能源、基建、军工等领域,双方的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而对俄罗斯而言,放下提防、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不仅能帮助其应对当前的困境,也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俄之间的务实合作,不仅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全球的战略平衡与稳定。 官方信源及链接:俄罗斯东方经济论坛官网关于中俄远东合作的声明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薛彤作琴

薛彤作琴

感谢大家的关注